關於秦始皇,除了有歷史上的誤解,還有誤讀,「焚書坑儒」事件就是一例。焚書,實際上並不是把所有的書都燒掉,燒的主要是列國的史書,以及儒家的詩、書和百家之言。焚書事件的起因,是一場辯論──究竟是封建制好,還是郡縣制好?
博士儒生淳于越來自齊地,他認為姜姓的齊就是因為分封自己族人比較少,後來沒有依靠,因此被田氏所取代,所以他看好分封制。
他引經據典,說自古就有封建制,封建制比郡縣制好,而且要合法,只有效法古人以封建子弟作為屏障,執政才能長久:「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
李斯卻對此予以駁斥:古今不同,制度亦當不同,這是自然而然的事:「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
李斯建議,為了防止讀書人以古薄今讀死書,反對國家政策,最好把詩、書及百家之言燒了。秦始皇在全國已經推行郡縣制八年多,郡縣制方便秦始皇一人獨裁統治,與其個人集權思想不謀而合。如果是封建制,皇權就會受到封君制約,於是秦始皇聽從李斯的意見,開始燒書。
除了詩、書以及百家之言,一起燒掉的還有六國的史書。秦與六國為敵,六國史書中肯定有不少罵秦國的。「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
醫學、藥書、卜筮和種樹等書籍不在燒書範圍內,即便是要燒的書,秦始皇在「國家圖書館」裡都留存副本。後來,劉邦先攻進咸陽,蕭何搬一批書籍出來:「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再後來,項羽來了,他放火燒掉咸陽城,秦朝國家圖書館所有的書都被他燒掉、付之一炬。
當然,儒家文化並沒有因此斷絕,有些書的內容被人們背下來,在漢初時重新寫定。還有一些書,是當年秦始皇搜書時,有人沒有上交,而把它們藏起來,例如《尚書》雖在被燒的書籍之列,但有個叫伏生的人把它藏在牆裡。
漢朝時只找到了28篇,丟失很多。後來民間有人說發現一篇《泰誓》,也是《尚書》中的一篇;到了晉朝,有人說找到了五十多篇,其中包括之前發現的29篇,人們一直懷疑其真假。至清朝時終於證實,只有那29篇是真的,其他都是偽書。
再說「坑儒」,這跟焚書是兩回事。坑儒事件發生在焚書事件的第二年,最初是由江湖騙子引起,是兩個方士,而非儒士。秦始皇好神仙、求長生,派人到處去找長生不老藥,盧生、侯生兩個人拿了錢,沒找到仙藥,擔心受罰,就私下罵秦始皇發洩,說秦始皇剛愎自用、專任刑殺、迷戀權力,不配享有仙藥,罵完就逃跑了。
秦始皇聞言大怒:「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就將跟這兩個江湖術士有牽連的460人坑殺,其中可能有部分讀書人,但大部分可能都是像盧生、侯生那樣,幫助秦始皇找長生不老藥的術士。
在漢代,記錄基本上都是秦始皇「坑術士」或「殺術士」,如《史記》、《潛夫論》、《漢書》等。術士與儒生有別,他們也讀儒家經典,但更加精通陰陽五行方術,並不是純儒。而到了魏晉南北朝,開始有「坑儒」之說,
而且有新的坑儒故事,說秦始皇統一文字,怕讀書人不服,就在有溫泉的地方種瓜苗,冬天結果實,請七百多個讀書人來看,趁機把他們坑殺在驪山的瓜田裡,就變成秦始皇坑殺讀書人的故事。唐以後,坑術士與坑儒的說法互相混淆,總之都說秦始皇殺了很多讀書人,焚燒詩書也變成焚燒所有書籍,兩者的範圍都擴大了。
無論事實如何,人們一提到秦始皇,就會想到焚書坑儒,以及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秦始皇是暴君,焚書坑儒與修長城都是暴政。人們對焚書坑儒誇大指責,以及用孟姜女哭長城來附會演繹,都表達對暴政與暴君的譴責與抗議。
筆名趙九九,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師、文學系主任。主要著作有《符號裡的中國》(中華書局,2021年)、《詩經文學的貴族時代》(東方出版社,2021年)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