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這個詞是在清末民初才產生的,就是因為有了西醫,然後大家才把不是西醫那些東西劃在一起算成是中醫。「中醫」這個詞產生的道理跟「國學」是一樣的,而且最初也不叫「中醫」,叫「國醫」。
從清末民初到三十年代國民黨南京政府開始整頓醫學執照的時候,中醫一般都以「國醫」自稱,用這個「國」字是為了增加自己的合法性,但是效果並不大,真到登記的時候和通過考試制度整頓醫學執照的時候,國醫一直是處於下風的。
雖然從民間角度來講,中醫和西醫好像中西平等;但從官方的角度來講,只有西醫才算醫學,醫生就是指的是西醫,國醫也好,中醫也好,基本上沒戲。只有共產黨和一些邊緣人物才提出,在沒有錢的邊遠農村之類的,也要給國醫一條生路。
清末以前,西洋勢力和西醫進來以前,是沒有「中醫」這個概念的。後來被發明成「中醫」的那些東西,在明代或者是唐代,有很多都被認為是婆羅門醫學、回回藥方或者是海上方之類的。直到後來西洋的最新技術輸入時,原先前面那幾波內亞的、印度的、波斯的輸入一下子都被忘記了出處,被說成是自己的「國醫」了。
這就像明末清初的士大夫楊光先說的,「寧可使中國無好曆法,不可使中國有西洋人」,但是他在說這話的時候忘了,自己祖上其實就是回回人。在耶穌會進來以前,回回人的地位也就是相當於西洋人。「中醫」也就是這樣製造出來的。先有西醫,然後才有「中醫」,「中醫」的發明是被動應付西醫的一種手段。
宋以前中醫無分科之說,有之自回回始。《元史》提到:「元大德六年丙子,升廣惠司正三品,掌回回醫藥。」蒙古人所說的「回回」,泛指西亞內亞,包括猶太人和敘利亞基督教,這些人都比東亞人醫術高明。外來的「也里可溫教」 等於是蒙古人的專職醫學部落,相當於內亞海洋時代的協和、雅禮和華西醫院,最後隨著朱元璋革命而消亡,遺產則被李時珍改造為公私合營的「中醫」。
後來的發展就如同東亞人學不會來自伊朗錫斯坦(Sistan)的冰糖技術,最終就像瓦房店的學徒離開日本工程師一樣,乾脆在甘蔗水裡加麵粉,偷工減料導致最後技術失傳。
國醫或者中醫既然是多種成分混合的產物,所以談論傳統或者不傳統,本身就是沒有意義的事情。比如唐代《新修本草》列舉的外伊朗藥物,在明代的《本草綱目》就變成「自古以來」了,其中包括沉香、木香、藿香、蘇合、阿魏、黃丹、龍血、鹵砂、安息香、底也迦(一種解毒膏藥)、石蜜。
因此,所謂「傳統」到底指的是中亞的、印度的、伊斯蘭的還是什麼其他地區的傳統呢?或者僅僅是指非西方地區的傳統?
然而非西方的醫藥本身也包括大多數傳統的東西,像柳樹皮中的阿司匹林這樣的東西,或者奎寧(又稱金雞納霜)也是從樹皮提取出的東西,它到底跟中醫中原先包括的同樣是植物性來源的藥品有什麼區別呢?為什麼說一個是傳統,另一個就不是傳統呢?如果說是用現在的科學方法來衡量的話,那麼西醫當中也只有一部分,恐怕也只有是十九世紀末葉那一部分才可以稱得上是現代化的東西。
長於新疆,而獨以川人自屬。嘗操宋慈故業,而自授史學。刀下閱屍,筆下著史。以其獨特的理論體系,致力於用憲制演化的角度研究歷史,並投入民族發明的推廣。他在大眾史學及網路場域擁有巨大影響力,其學說被支持者稱為「阿姨學」。現為旅居美國的自由作家。
最新著作為「逆轉的文明史」系列,分別為:《美索不達米亞:古老的人類文明曙光如何熄滅,墮落成今天伊拉克窪地?》及《羅斯大地:成為歐洲而不能,逃離亞洲而不得的俄羅斯演化史》。
另著有「逆轉的東亞史」系列作五本,分別為:《吳越與江淮》、《巴蜀、滇與夜郎》、《晉、燕、齊》、《上海自由市》、《滿洲國》;「民族發明學的世界史」系列作三本:《叛逆的巴爾幹》、《歐洲的感性邊疆》、《中東的裂痕》;「近代史的墮落」系列作三本:《晚清北洋卷》、《國共卷》、《民國文人卷》。
其他還有《經與史》、《遠東的線索》、《民國紀事本末》、《文明更迭的源代碼》、《阿姨,我不想努力了!?》等。除了著作等身,劉仲敬還譯有大衛.休謨(David Hume)的《英國史》、湯瑪士.麥考萊(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的《麥考萊英國史》等西方歷史學經典作品。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