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不只是民族糾紛!中國為何要在新疆建立集中營和學習班?

劉仲敬    2022年11月24日 07:00:00

這是走投無路的做法。因為以國有企事業單位為核心——我經常稱之為「紅色小滿洲國」 的那套體系已經垮台了,除了領退休金的老年人以外剩不下什麼人,而穆斯林的社區仍然是興旺而強大的,你處在這種情況下,統治成本是非常高的,所以你必須要麼摧毀穆斯林社區,正如穆斯林社區的騷擾和壓力已經摧毀了你的社區一樣,要麼你派駐的軍隊和員警都會變成孤軍,在四面八方的騷擾之中很快就會維持不下去。



 



這是一場社區戰,你是在賭:你能夠像土改的時候摧毀地主鄉紳領導的儒家社區那樣摧毀掉穆斯林的社區,被摧毀掉社區以後,原有的社區成員變成普普通通的貧下中農,你就可以管理他們、洗腦他們,即使你害一害他們的父親和祖父,讓他們活活餓死或者槍斃了他們,他們的子孫都會信仰你而且忠於你,因為他們已經不再有社區了;如果你做不到的話,在被反咬的時候,你自己建立起來的所有政治組織和社會組織都會遭到徹底毀滅。



 





 



這是最後一張牌。如果你不打這張牌的話,你現在就已經完了;打了這張牌以後,你還可以看打出這張牌以後的結果是贏是輸。從官場博弈的角度來講,這實際上是新疆當局綁架全國財政的做法,因為依靠它自己的機構的話它已經輸掉了,用這種做法它可以綁架全國。



 



就像是,吳三桂不可能依靠遼東的錢糧跟清軍打仗,但是他可以通過崇禎皇帝向全國要維穩費回來,養他這支軍隊。當然這樣一來也就意味著,不可能像是在封建時代那樣,滿洲人拿了遼東就完了,吳國和越國仍然是自己的獨立體系,而是全國都綁在邊境身上,要垮的時候也就一起垮了。



 



這不是民族糾紛的問題。你要是以為學習班只有新疆有,那就太荒唐了。中國在較低的程度上就是一個大型的新疆,只是像楚門的世界,它放寬了一格,但是基本性質變化是不大的。



 





 



你可以想像一下香港跟內地的區別。香港其實也是在籠子裡面,但毫無疑問它比上海的籠子要好過多了,儘管這個籠子有收緊的趨勢。上海這個籠子比新疆、西藏的籠子又好過多了。就是這樣一層一層的。實際上在烏魯木齊,比如說在一心書店那種情況,你確實可以類比到跟比如說是在上海季風書店裡面的感覺是一模一樣的,你根本不會感覺得到,出了這個範圍十公里之外實際上就是塔利班一樣的地方。



 



你在上海也可以找到很多地方,模擬出你跟紐約和巴黎一模一樣,但是在十公里之外,有很多事情是你看不到也不願意看的東西,這些東西會暴露你所在的那個世界。民族問題只是一個藉口罷了,應該說不是很重要。其實民族也是根據需要製造出來的。一個地方突然出現民族問題,那就是說它有製造民族的需要,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摘自《窪地與韭菜:阿姨論中國(人)的心理、現實與結局》,八旗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劉仲敬





長於新疆,而獨以川人自屬。嘗操宋慈故業,而自授史學。刀下閱屍,筆下著史。以其獨特的理論體系,致力於用憲制演化的角度研究歷史,並投入民族發明的推廣。他在大眾史學及網路場域擁有巨大影響力,其學說被支持者稱為「阿姨學」。現為旅居美國的自由作家。



 



最新著作為「逆轉的文明史」系列,分別為:《美索不達米亞:古老的人類文明曙光如何熄滅,墮落成今天伊拉克窪地?》及《羅斯大地:成為歐洲而不能,逃離亞洲而不得的俄羅斯演化史》。



 



另著有「逆轉的東亞史」系列作五本,分別為:《吳越與江淮》、《巴蜀、滇與夜郎》、《晉、燕、齊》、《上海自由市》、《滿洲國》;「民族發明學的世界史」系列作三本:《叛逆的巴爾幹》、《歐洲的感性邊疆》、《中東的裂痕》;「近代史的墮落」系列作三本:《晚清北洋卷》、《國共卷》、《民國文人卷》。



 



其他還有《經與史》、《遠東的線索》、《民國紀事本末》、《文明更迭的源代碼》、《阿姨,我不想努力了!?》等。除了著作等身,劉仲敬還譯有大衛.休謨(David Hume)的《英國史》、湯瑪士.麥考萊(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的《麥考萊英國史》等西方歷史學經典作品。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