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的俗諺】「大年三十吃餃子 ─ 沒有外人」、「初一餃子初二麵,初三盒子往家轉。」

鞭神老師(李廼澔)     2022年01月31日 11:00:00

在餃子裡包硬幣的傳統,則是始於明朝,流行於清朝。清朝時,支撐國家財務基礎的是數量龐大的乾隆通寶,當時人們在餃子裡第一次包入了銅錢,希望日子過得更好。



 



傳統過年,餃子在除夕晚上的子時以前、也就是二十三點以前要包好。到了凌晨零點的時候,正是農曆新年正月初一的開始,這時候就要吃餃子了,叫做「更歲餃子」。更歲餃子有更歲交子的意思,也就是說在子時這個點,是新舊年相交的時候。這正可說是一種新舊年的交接儀式,不但除舊,並且迎新。



 



俗話說:「大年三十吃餃子――沒有外人。」說明了年夜飯中餃子是親人們歡聚一堂的象徵。年三十所包的餃子,形狀一般為傳統的月牙形。在包的時候,要把麵皮對折後,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著半圓形邊緣細細捏勻,稱之為「捏福」。如果把捏成「月牙形」的餃子,兩角對拉捏在一起,則呈「元寶形」,象徵財富遍地,金銀滿屋。



 





 



在山東東部,過年煮的餃子常常會故意煮破幾顆,但不說「破」了,而要說「掙了」或「漲了」。這是因為餃子餡有菜,菜諧音財,故餃子掙了有「掙財」、漲了有「漲財」之意,圖個吉祥,並討個口彩,增加除夕夜的歡樂氣氛。在甘肅中部,除夕夜煮餃子的時候,則是會加少許麵條同煮、同食。其麵條要細,餃子則要包成元寶形,美其名曰「銀絲纏元寶」。



 



另外,吃餃子的時候,都必須吃偶數,不能吃奇數。飯後盛餃子的盤、碗,乃至煮餃子的鍋裡,擺放生餃子的蓋簾上,都必須故意留下幾個偶數的餃子,謂之年年有餘。



 





 



大年初一的餃子也是當天早餐唯一的主食。有俗諺道:「初一餃子初二麵,初三盒子(餡餅)往家轉。」雖然北方人基本上從除夕開始就天天吃餃子,但在初一過後,必吃的則是「破五」的餃子。破五就是農曆大年初五民間迎財神的日子,破五也是「送年」的意思,也就是在這天之後,生活會慢慢恢復到除夕之前的狀態。



 



根據清末震鈞記載清代北京風土掌故的雜記《 天咫偶聞》 所述:「正月初五,俗名破五,舊例食水餃五日,北方叫名曰煮餑餑。今則或食有三日、二日或間日一食,然無不食者,自巨室至閭閻皆遍,待客亦如之。」民間則說破五吃餃子是為了「補窟窿」,有預防疾病的寓意。也有地方認為是填滿去年的窮坑,今年不再受窮的意思。因為初五之後,有的農家就要開始準備春耕,也意味著過完年了。



 



至於我從小最耳熟能詳的餃子習俗, 則是「 上馬餃子下馬麵」,意思是要出遠門前,必須先吃上一頓餃子,而從遠方回到家則要吃麵。



 



 



*本文摘自《尋食記:鞭神老師的超時空台灣美食》,遠流出版公司 出版。



 





【作者簡介】

 



鞭神老師





● 本名李廼澔,祖籍青島市,出生於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美語文博士,主要研究美國文藝復興時期文學與當代歐陸哲學,現任中國文化大學語文中心、世新大學英語暨傳播應用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 GoGos Hip Hop Crew rapper,也寫嘻哈文化研究的文章



● 在 FB 與痞客幫以鞭神老師的筆名寫《食之兵法:鞭神老師的料理研究》。不是料理教學,更不是美食部落格,而是一個以文化研究的方式、嚴謹不譁眾取寵的態度探討料理如何做、如何吃,以及食材與料理背後的歷史與文化精神的全面性料理研究。



● 關鍵評論網、every litte d 專欄作家



● 著有《百年飯桌:吃飯不讀書,踩雷徒傷悲,鞭神老師的常民美食研究室》《百年和食:懂食材、通典故、會點菜、訪老店,鞭神老師的日本料理研究室》(寫樂文化出版)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