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永久中立國的瑞士 為什麼有多達五十萬人的民兵?

蘇瑞銘    2021年09月13日 07:00:00

雖然瑞士是中立國,但是一直實施男性得當兵的義務役制度。來過瑞士旅遊的人應該會發現,走在街頭或搭火車的時候,經常會遇見身穿軍服、拿著槍的軍人,他們多半就是義務役的民兵。



 



早期的傭兵



 



瑞士多山的崎嶇環境,不適合騎馬打仗的作戰方式。相反地,因為擁有廣闊的森林地,出產品質良好的木材,中世紀的瑞士人就擅長以木製長槍近距離迎敵,而發展成驍勇善戰的步兵,甚至還曾經擊退神聖羅馬帝國和法國聯軍,勇猛的氣勢震威當時歐洲各國。



 



再加上土地貧瘠、可以耕作的環境受限等因素,早期許多生活貧困的年輕男子紛紛出國效力當起傭兵。瑞士軍人誓死奮戰的精神和堅貞的忠誠度,更是廣受大家所讚賞,從十四到十九世紀的五百多年間,估計超過兩百萬名瑞士傭兵遍布在歐洲各地,包括法國王室的貼身侍衛及梵諦岡的衛兵。



 



延續到今日,教廷站崗的守衛仍舊由瑞士衛兵來擔任。



 



(延伸閱讀:到瑞士人家裡作客 千萬要記得十點以後不能洗澡



 



義務役的民兵制度



 



根據一八四八年瑞士的《聯邦憲法》規定,年滿十九歲到四十四歲的成年男子都有服兵役的義務,並提到全民皆兵的民兵制。雖然女性公民不用被強制徵召,但是可以自願入伍當兵。不過瑞士徵兵並不算嚴格,如果有些像健康、疾病等特殊理由,便能夠轉調其他服務的「民役」或直接免役,甚至繳交國防稅就好。



 



通過體檢入伍後,每個人都會發一本小冊子,裡面詳細地記載服役的期間和編制單位。在為期三個月的基本軍事訓練期間,得學習武器操作、裝甲保養、醫療救護和通信維修等專業技能。然後這些後備軍人平時就各自返回學校或上班的職位,每年再定期回到軍隊受訓約四星期,共服役滿二百六十天即可。



 



我們平時在瑞士搭火車看到的軍人,大多數都是屬於這類「民兵」,因此你會發現一個團體裡大家的年齡參差不齊,有年輕的小伙子、也有上了年紀的大叔。這樣的軍隊成員,不免讓人懷疑作戰的實力。



 



(延伸閱讀:全球第一個安樂死合法的國家!在瑞士想安樂死要準備什麼?



 



在結束軍事訓練後,這些後備軍人能把槍枝及裝備帶回家保管,甚至在退役時可以購買槍枝收藏,形成非常特殊的情況。不過瑞士軍人帶槍回家的傳統,因為槍枝失竊的案例頻繁、安全性的考量等各種原因,近年來政府修改政策的規定後,帶槍回家的比例已經不像往日那麼常見。



 



如今,瑞士的職業軍人只有三千多名,但是能隨時被徵召的民兵居然高達五十萬人左右。像瑞士擁有如此平和的生活環境,國家絲毫不敢放鬆國防戰備。聯邦政府曾說過:「瑞士沒有軍隊,因為瑞士本身就是一支軍隊。」這種全民皆兵的觀念,正是瑞士保衛家園最強的軍事後盾。



 



*本文摘自《瑞士幸福式:向最富有小國學過精準美好生活,全世界最宜居國度的160個日常觀察》,創意市集出版。



 





 



【作者簡介】



 



蘇瑞銘Ricky



生長於台灣嘉義,大學雖然主修經濟,但是因為對於語言有濃厚的興趣,曾經修過法文及義大利文課程。旅居歐洲的日子裡,除了在法國待了3年的時間,之後就一直住在瑞士南部的貝林佐那(Bellinzona),工作領域包括寫稿、帶團、經營民宿等多元的斜槓人生。



 



在瑞士生活、跟瑞士人結婚,對於這個生活大半輩子的國度,儼然已經成為第二個故鄉。由於工作的關係,經常跑遍瑞士各地,接觸到不同地區的人們和文化。



 



目前已出版《個人旅行.瑞士》、《開始在瑞士自助旅行》、《開始在歐洲自助旅行》、《瑞士玩不膩:行程規劃書》、《人生夢想清單!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歐洲最美城市》、《人生夢幻絕景!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歐洲最美小鎮》等10本書籍。



 



部落格:https://rickysu5588.pixnet.net/blog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reminsu/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