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對大多數同年齡的臺灣人而言,郭雨新的面貌,就清晰多了。
郭雨新是游錫堃的政治啟蒙者。
雷震被捕後,原本列名中國民主黨的「七常委」中,大部分人選擇離開政壇。吳三連經商辦報,李萬居生病,高玉樹當臺北市長,只有擔任省議員的郭雨新傳承黨外民主運動的香火,成為在野勢力的領導中心。
一九六九年,二十歲的游錫堃第一次面見郭雨新,是在郭雨新臺北農安街的家中。那時,在羅商補校半工半讀的游錫堃,白天種田,晚上讀書,卻也因生來一副「雞婆性」,樂於助人,好為弱勢者出力,在學校被選為班長。儘管他腦子裡的政治思維仍是國民黨教育灌輸的「收復失土,反攻大陸」。
偶然間,村裡一位曾姓婦人請託,因為兒子就讀宜農被留級,希望有機會能補考升級。他天真地想幫忙,就去找時任宜蘭縣議員的賴茂暉。
賴茂暉一聽,便說道:「這必須找郭雨新,他是宜蘭農校校友會會長。」寫了張名片,讓游錫堃帶去臺北市找郭雨新。雖然任務未成,但他從此成了長安東路一段四十四號「羅馬賓館」的常客。
羅馬賓館是黨外人士聚會的地方,一九七五年,二十七歲年輕懵懂的游錫堃,在這裡結識了許多仰慕已久的黨外前輩,如黃信介、康寧祥等人,也因此首度接受臺獨思想的震撼。
每次聚會結束,郭雨新總會站在門口,向來訪的年輕人一一握手話別,眼神篤定地說:「打拚!為了咱的國家,臺灣!」
在國民黨政權的宣傳教育之下,臺獨是「臺毒」。國民黨的「三合一敵人」論,指的就是「共匪、臺獨、黨外」。但是,游錫堃初次聽見郭雨新特別強調「國家」兩字,好像眼前突然出現一道光,在一團曖昧混沌中,照出理想的輪廓。
老實說,那時候沒人覺得他會從事政治工作,他自覺自己不過是郭雨新眾多追隨者中不起眼的一分子、一個樁腳。
但他常充實民主政治知識,也常回宜蘭跟鄉親懇切地訴說自己的抱負,同時也會主動幫黨外人士助選。他自認是黨外的學徒,像個辛勤的插秧者,低著頭,默默把自己種在原本離他十萬八千里的黨外運動圈中。
宜蘭人。學歷臺大外文系、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英美文學研究所畢業。曾任職《天下雜誌》資深撰述、《報導者》主編。曾獲卓越新聞獎、吳舜文新聞獎,參與舞台劇作品:故事工廠《一夜新娘》共同編劇。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