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松樹也沒有山!曾經有「小蘇州」美稱的松山為什麼叫松山?

莊永明    2021年10月02日 09:00:00

源遠地名,松山無松



 



松山機場,在桃園國際機場還沒有開放前,曾是台灣最重要的國際空運門戶,擁有這座國際機場的舊松山區,位於台北市中央偏南,地當基隆河與大嶺頭丘陵之間,面積廣達二○點七四七三平方公里,是台北市尚未合併鄰近六個鄉鎮,改制為直轄市之前最大行政區。



 



松山,古名錫口,是凱達格蘭平埔族Malysyakkaw 的遺址,此地漢字譯音多種,《裨海紀遊》,《續修台灣府志》則稱「貓裏錫口庄」,更有「麻里則社」、「毛里即吼」、「麻里錫口」、「務里式口」的譯名。



 



(延伸閱讀:西門町曾經是墓仔埔?日本人因此特地從京都請狐仙來坐鎮



 



「錫口」之由來,係以一七六四年(乾隆二十九年)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卷二規制篇番社條之「貓裏錫口庄」,刪去有沃野之意的「貓裏」兩字,僅稱不知何義的「錫口」為本地地名。一九二○年,日本人實施地方改制,將地名易為「松山」,是純日本風味的名稱,據林衡道的說法是源自日本平安時代勅選《古今和歌集》的一首歌:「山盟海誓的我們,在此流淚而別,但願波浪不會吞噬整座松山。」



 



不過依黃得時的見證說,他在台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舉辦的土俗學研究會,聽當時負責全島地名更改的內務局長水越幸一做專題演講,則另有如是說詞:「錫口二字,本係番語之音譯,原語有陰戶或性交之意,以此作為地名,頗感不雅,是故……決定更易之。奈何一時無適當名稱,乃姑以松山兩字代用。一俟全島地名更改告一段落時,再以適當名稱更替。詎料全島地名更改完畢後,正名仍付闕如,無已,乃以松山名其地焉。」



 



有「松山」之名,無松樹之實,難怪曾任錫口庄長的陳茂松有:「無松名概擬松山,護植從茲莫等閒」的詩詠了。



 



(延伸閱讀:「古亭」命名怎麼來?台北人可能也不知道這裡真的曾經有「亭」



 



錫口開發,依山傍水



 



台北舊市區的開發,松山僅次於艋舺;一七四五年(乾隆十年),泉人沈用,進入此處,從事墾殖,繼而安溪籍民接踵而至,不數年,即成聚落。一七五七年(乾隆二十二年),慈祐宮落成後,廟宇附近開始興築街衢,故云:「市廛之古,僅次於艋舺」。



 



一八一五年(嘉慶二十年),錫口市街已成艋舺至噶瑪蘭(台北到宜蘭)的要道,設有驛遞「錫口鋪」。



 



一八二一年(道光元年),《台北道里記》有:「艋舺以上乃東北行,錫口,有街市。」之記載,是窺知錫口是已有市肆之盛。



 



往昔基隆河河水充沛,有舟船之利,依山偎水的錫口是舟楫來往的重要渡口,當年進入台北平野的商船,常常在此夜泊,所以有「一流水過暝」的俗話。錫口免不得有了「港都風光」,成了達官富豪的銷金窟,夕陽西墜,斜暉脈脈的時候,此地舷船相接,處處絃歌。



 





基隆河上船影(時報出版提供)


 



同治年間,錫口茶肆酒樓、妓院賭場,林立江畔,加以這裏素以美女著稱,因此博有「小蘇州」的美譽。



 



一八九一年(光緒十七年),大稻埕到基隆段鐵路竣工,錫口雖設有火車票房(車站),但是基隆到台北間,客貨均以一車之便,互通往來,不再夜泊「小蘇州」,錫口沒有蒙鐵路之利,反受其「害」,加以基隆河河床逐漸淤塞,影響航行,市況一落千丈,竟淪為台北市的「郊區」了。



 



*本文摘自《台北老街【30周年暢銷紀念新版】》,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莊永明



莊永明(1942-2020年),台北市大稻埕人。1980年,應詹宏志先生之邀,在中國時報開闢一個「台灣第一」的專欄,每週一次、有系統地撰寫出台灣的人文、歷史等文化性的文章,前後長達一整年。在這個專欄中,陸續介紹過「台灣第一個醫學博士──杜聰明」、「台灣第一個畫家──黃土水」等。這個專欄推出後,讀者反應非常熱烈。很多人甚至主動提供更多的相關資料。



 



莊永明首開先例地整理出「台灣第一」的文稿,著名的文學家柏楊就說過:「莊永明是台灣第一個寫出『台灣第一』的人。」著作有《台灣第一》、《台灣記事》上下冊、《台灣諺語淺釋》10冊、《台灣風情》、《台北老街》、《台灣歌謠追想曲》、《台灣名人小札》、《台灣先聖先賢傳──韓石泉》、《傳唱台灣》、《島國顯影》、《呂泉生的音樂世界》、主講《台灣歌謠尋根》CD、2020年與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合作的《臺灣歌謠傳鄉情—食百二,唱一二○》(臺語篇)CD專輯、《立言傳曲──莊永明口述影音紀實暨文稿紀念專輯》(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等。



 



《台北老街》獲中國時報開卷版十大好書;《台灣歌謠追想曲》獲1994年本土十大好書;《台灣歌謠尋根》獲1994年金鼎獎推薦優良唱片;《台灣醫療史》1998年獲巫永福文化評論獎。莊永明於2004年獲第八屆「台北文化獎」。



 



莊永明一輩子撰文並親身導覽,或在迪化街或在許多台北老街,為台北文史留下難以忘懷的身影。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