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的關鍵在於鴉片。這句話聽起來有點奇怪,像是一句沒有意義的廢話,然而其實是對於我們認知歷史的一項重要提醒。
在敘述與理解歷史時,我們必定用到許多簡化的縮寫, 將複雜的過程命名,用什麼「戰爭」或什麼「事件」,四個字五個字來予以代表。久了之後,大家習慣這個名稱,很自然地就以字面上的意思來代替真實、複雜的歷史過程,認定這個名稱凸顯什麼,就是這件事最重要的性質,或最主要的影響因素。
「鴉片戰爭」真的是環繞著鴉片問題而產生的,這個命名對我們理解歷史事件有很大的幫助,在一般歷史敘述上,不是必然、通例,毋寧是個難得的特例。
因而我們先要了解鴉片,才能清楚地述說「鴉片戰爭」。但要了解鴉片沒有那麼容易,這樣東西及其意義與功能,實在已經離我們太遙遠了。
在中國傳統醫學中,鴉片很早就被視為是有鎮靜與麻醉作用的重要藥材,和其他藥材一樣, 主要是透過服用進入人體。
鴉片的主要成分是一種神經毒素,可以暫時麻痺人的神經系統,產生鎮靜和麻醉的效果。不過鴉片的劑量很難控制,劑量太大會有致命的危險,而在鎮靜和致命之間還有一種劑量,會刺激人的神經系統混亂,製造出近乎真實感受的舒適幻覺。
大麻或鴉片製造的幻覺效果很類似,都是加強你平素慣用的感官知覺。如果你愛聽音樂,大麻或鴉片就會讓你的聽覺格外敏感,聽到不可思議的、多層次多質地的美妙音樂,進而讓聽覺和其他視覺或觸覺產生幻想連結。
因為不容易控制劑量,不同劑量又會引發身體很不一樣的反應,所以傳統中醫對於鴉片的運用很謹慎,不是那麼普遍。
鴉片從被小心看待的藥物到變成日常生活的享受,中間有一項關鍵的變化。雖然沒有確切的過程記錄,不過史料指向這項變化最早很可能是在臺灣形成的。
十七世紀時,住在臺灣的原住民或荷蘭人,發明了一種將少量鴉片混合在菸草中然後吸抽的方式,於是從服用鴉片變成抽鴉片菸。抽鴉片事實上大部分吸進去的仍然是菸草的成分,鴉片的劑量很少,而且吸進去的反應快,也比較容易調整混在菸草中的鴉片多寡。
這樣的新發明促成了十八世紀鴉片運用的大爆發。先是由葡萄牙人將鴉片菸的使用方法帶進了中國;到了一七七三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察覺到鴉片在中國的巨大利益潛力,決定要介入掌控印度生產及出口的鴉片。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曾為哈佛大學史學博士候選人。
擅長將繁複的概念與厚重的知識,化為淺顯易懂的故事,寫作經常旁徵博引,在學院經典與新聞掌故間左右逢源,字裡行間洋溢人文精神,並流露其文學情懷。近年來累積大量評論文字,以公共態度探討公共議題,樹立公共知識份子的形象與標竿。
曾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臺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週報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 BRAVO FM91.3電台「閱讀音樂」、臺北電台「楊照說書」節目主持人,並固定在「誠品講堂」、「敏隆講堂」、「趨勢講堂」及「藝集講堂」開設長期課程。著有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散文、文學文化評論集、現代經典細讀等著作數十冊。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