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撲被譽為日本的國技。分別記載於《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神話中的兩個角力故事,據說便是相撲的起源。在宮廷中,自奈良時代開始召集諸國的大力士,以祈求五穀豐收的名義讓他們進行相撲,這在日後演變為「相撲節會」年度儀式。
時序進入武士的時代後,相撲成為上戰場前必須習得的技術。將軍或是大名們會觀賞相撲,並雇用勝利的一方為隨從。到了江戶時代,則開始流行以修繕或是建造神社寺廟為名義而舉辦的「勸進相撲」。此後相撲慢慢成為一項定期舉辦、帶有娛樂性質的運動,而這便是現代大相撲的原型。
「將對手逼到土俵外,或讓對手腳掌以外的任一身體部位碰觸到土俵即獲勝」——相撲的規則就是這麼簡單。勝負多半取決於雙方起身對撲的一瞬間,也是這種獨特的速度感讓觀眾們看得如癡如醉。力士、行司、司儀等都維持江戶時代樣貌,這一點也是觀賞相撲時的樂趣。
(延伸閱讀:日本女兒節為什麼要擺人偶?原因跟一個中國傳來的儀式有關)
古墳
根據《日本書紀》的記載,出雲國的野見宿禰與大和國的當麻蹴速曾在垂仁天皇在位時進行過角力,據說此為相撲的起源。但也有一說是《古事記》中建御雷神與建御名方神之間的角力才是相撲的起源。
奈良~平安
原本是為了祈求五穀豐收而作為一項宮中儀式所舉辦的相撲,在此時期演變為正式官方儀式「相撲節會」,日後延續了400年以上。相撲節會除了是祈求五穀豐收的儀式外,同時也是召集諸國強者,讓他們彼此可一較高下的比武大會。相撲技巧卓越的人才會以武官身分被徵召入宮。
鎌倉~安土桃山
為了娛樂神佛而在神社與寺廟的神域內所舉辦的「奉納相撲」在全國蔚為流行。
相撲成為武士們必須修習的一項戰鬥技術。戰國大名們熱衷於觀賞相撲,若是見到表現優異的相撲選手還會聘雇為家臣。織田信長每年也會聚集來自全國各地的強者,在安土城內舉辦比賽。
江戶
開始定期舉辦「勸進相撲」(為了募集寺廟與神社的修繕或是建築費用的一項娛樂表演),一流相撲選手可受各藩國的雇用。
幕府曾多次發布勸進相撲的禁令,但在寬保2年(1742),勸進相撲終於在江戶獲得認可。江戶、京都、大阪這三大都市會定期舉辦具娛樂性質的相撲賽,因而奠定「大相撲」這樣的娛樂體制。
(延伸閱讀:日本為什麼會流行「花道」?原因跟日式房屋的「壁龕」有關)
相撲世界是位階分明的階級社會。力士的等級從橫綱到大關、關脇、小結、前頭,被稱作是「幕內」。從幕內以下到十兩為止被稱作是「關取」。關取可以梳名為大銀杏的髮髻,還可以穿締込腰帶,也可繫上裝飾腰帶站上土俵。而地位在「幕下」以下的力士則是連薪水都拿不到。
在規定上,幕內最多只能有42人,雖然每次出賽後排名會有所變動,但唯有位居最高位的橫綱若沒有取得稱頭的成績,才會被迫退位。也因此一旦「繫上繩子」(橫綱繫在腰上的粗注連繩),便要有所心理準備。
行司主要的工作是指揮力士對戰。因為行司會在勝負已定之際進行判決,看似為裁判,但實際上最終的判斷權是落在裁判委員的手上。行司也有等級之分,指揮扇上的結繩垂飾或烏帽子的繫繩顏色會因等級而不同。
土俵誕生於江戶時代中期。在那之前,相撲是舉辦於被觀眾所圍繞的圓繩內,但隨著相撲的人氣高漲,觀眾與力士之間也不得不設下距離。
預備線誕生於昭和時代之後。由於當時廣播會進行相撲的實況轉播,所以必須限制調整預備動作的時間,據說也因此提升力士在起身對撲那一瞬間的技巧。
(延伸閱讀:日本史上的美女!「剃刀大臣」陸奧宗光之妻亮子不僅貌美 更是有名的交際花)
*本文摘自《日本文化の圖解小百科:如何過節、品茶道,專為外國人解說的文化小百科》,原點出版。
山本素子
生於京都,立命館大學畢業。
曾任職於出版社與廣告公司,其後以自由作家與編輯身分自立門戶,曾參與多本書籍與雜誌的編輯。經手過的案件內容多元,包括全方面的日本傳統文化、政經、美妝與料理等題材。近年來以日文教師身份活躍,主要著作有《醫師‧登山家 今井通子》(理論社)、《現代陶藝家20人》(每日出版社 合著)、《日本的傳統文化(日英對照版)》(IBC出版)等。
繪者簡介
小川花梨
出身於岡山縣的自由插畫家,目前生活區域在岡山,以繪製插畫或漫畫為日常。喜歡旅行、吃東西跟KIRINJI樂團。著有漫畫圖文書《搭上夜行巴士出門去》(EASTPRESS)。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