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要求信徒剃去頭髮 那為什麼佛祖不是光頭?

曾海帆    2021年11月05日 07:00:00

毛髮在宗教上呈現式樣繽紛,但歸根究底,信徒的髮式鬍鬚反映與信奉的神明之間的契約,是一種嚴肅的象徵。



 



佛教認為頭髮乃三千煩惱絲,追求六根清淨,剃度是捨別紅塵,昄依佛門。剃度傳統出於佛祖釋迦牟尼,公元前五世紀, 佛祖覺悟成佛,廣收門徒,最初對迦葉等五人說法時,親手為他們剃去頭髮,正式收為弟子。剃度遂成為佛教徒受戒的一種儀式,代表削去煩惱和錯誤習氣、去掉人間的怠慢驕傲之心,以及放下牽掛。



 



不知大家是否留意到幫人剃度的佛祖並非光頭,而是一頭濃密的卷髮,是厚此薄彼搞特殊化,還是另有原因?其實佛祖是有苦衷的,據《中阿含經》說法:「因頭頂骨肉隆起,形狀如髻,故稱肉髻」,此乃尊貴之相,屬於印度傳說中偉人必備的「三十二相」之一,智慧越高,肉髻越高,若然佛祖剃光頭, 頭頂的大肉球凸出,極不美觀,所以保留頭髮。



 



(延伸閱讀:現在台灣人一天可以吃掉 25 萬份雞排 清朝官員卻嫌棄台灣雞?



 



單是研究佛像的髮型演變,足以寫成一篇博士論文,犍陀羅風格的佛像,釋迦牟尼的頭髮像歐洲人的彎曲波浪形,相當自然,因犍陀羅古國位於阿富汗坎大哈以東和印度的西北部,是中亞的交通樞紐,曾受希臘、波斯及印度文化深刻影響,佛像藝術呈希臘風格,後來佛祖的髮型變成一頭濃密而呈顆粒狀的頭髮,又叫螺髮,筆者初時無知,以為是天然髮型,因非洲布須曼人(又稱桑人)亦擁有類似的顆粒狀頭髮。



 



之後才知道佛祖的螺髮,並非真正頭髮,而是寄生物,當初佛祖在做禪時,為眾生大開方便之門,引來一隻隻的陀螺, 爬上佛祖頭上,眾人勸佛祖把陀螺取下,佛祖說陀螺聽禪已有悟性,得到解脫,不必取下,漸漸成為佛祖的獨特髮型。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中國道教與佛教剛相反,重視蓄髮,「丫髻本是鍾離留,昆侖頂上按日球,修行皆服長生水,笑殺愚人白了頭」,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秉承中國人重視頭髮的傳統。



 



《孝經》有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中國人認為身體和頭髮均來自父母,不能隨便損傷,否則視為不孝。道教認為蓄髮是順應自然規律,挽髻長髮如流水不竭,道氣長存。再者講求養生保健,人蓄頭髮,必須經常梳理,大腦皮下穴位眾多,有利血氣循環。



 



(延伸閱讀:台灣人從何時開始吃牛肉?這個習慣可不是外省人帶來的



 



百行以孝為先,中國人重視頭髮的程度,甚至寧願頭可斷、髮絕不能斷的執著,最著名例子莫過於三國時代曹操(155-220年)以髮代首的故事。



 



話說有一次,曹操領軍打仗,途經麥田,曹操下令所有將士凡有踐踏麥子者,不論是誰,立斬不赦。其間,麥田飛起一隻小鳥,曹操的坐騎受驚,失控躥入麥田。



 



眼見麥田被坐騎踐踏,曹操羞愧難當,要治自己的罪,一度抽出佩劍企圖自刎,眾將大驚勸阻,曹操最終揮劍割斷了一綹頭髮,扔在地上說:「我就以割髮代替砍頭吧」,足見頭髮的重要性。



 



*本文摘自《毛髮趣史:簡單的毛髮 不簡單的故事》,白象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曾海帆



七十後,沒有顯赫的履歷,只有二十多年新聞工作的閱歷。

沒有什麼專長,只有愛看雜書而累積的丁點知識。

愛與古人交,嗜史成癖,夢想走遍大半個地球,對五千年人類歷史略知一二。

不愛做象牙塔下的迂腐學究,只想做榕樹頭下趣味盎然的說書人。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