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太鹹容易使腎臟受損 那麼選低鈉鹽會比較健康嗎?

江守山    2020年05月24日 13:00:00

很多人都知道,腎臟病患者不能吃太鹹,也就是要忌鹽,因為鹽會使腎病患者的水腫惡化,血壓也不易控制。可是食物裡不放鹽,不但沒有鹹味,連甜味等重要味覺都不對了,患者可能因此沒有胃口而營養失衡,如此一來,不但影響病情,甚至還衍生感染等併發症。



 



因此,很多腎病患者會選擇低納鹽、無鹽醬油或薄鹽醬油,認為這樣不但不影響食慾,也不會造成水腫,可說是兩全其美。但這樣的選擇真的是對的嗎? 



 



首先大家要了解味覺中的「鹹」是怎麼來的?會讓味覺產生鹹味的成分,主要是鹼金族元素(鋰鈉鉀銣銫鍅)與鹵素(氟氯溴碘砹)的化合物,而一般食鹽的主要成分為氯化鈉,所以會讓人覺得鹹。



 



對人體來說,鈉是重要的電解質成分之一,作用在調節體內的水分平衡、酸鹼平衡、負責神經傳導、肌肉收縮等。鈉雖然重要,但也不能過多,假如鈉太多,人體為了稀釋鈉的濃度,就會透過口渴需求來增加水分攝取,並讓水分滯留體內,以便暫時沖淡鈉的濃度,最後再藉由排尿將多餘的鈉和水分排出而達到平衡。



 



然而,整個過程不但會水腫,還會增加循環血量和交感神經反應,導致血壓攀升。



 



低鈉鹽的鉀含量高,腎功能不佳者吃了更要命



 



由於我們吃的食物中多半都含鈉,所以正常情況下,人體並不缺鈉,反而容易因重口味而有鈉攝取過量的問題,長期下來就會導致高血壓。為了減少鈉的攝取,鹽商就使用另外一個鹼金族的元素來代替鈉,製成所謂的「低鈉鹽」。市面上許多食品也紛紛以低鈉鹽取代食鹽推出健康訴求的新產品,部分的無鹽醬油或薄鹽醬油便是如此。



 



然而,低鈉鹽用來代替鈉的鹼金族元素是「鉀」。鉀和鈉一樣,是人體所需的重要電解質,可以使腎上腺素抑制鈉離子含量,幫助身體排除過多的鈉,但和鈉一樣,不能過少也不能過多。



 



攝取過多的鉀,會造成嚴重肌肉癱瘓以及心律不整,人體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便會讓腎臟以尿液形式將過多的鉀離子排出體外。不過,腎病患者常有鉀離子排泄的困難,這時如果吃低鈉鹽,反而會讓體內血鉀升高,不僅易引發心律不整,嚴重時還可能會使心臟停止。



 



我在第一章就已提過,全台腎病患者估計大約有二○○多萬,其中有九六%的人根本不知自己的腎臟已經出問題,加上處於「潛伏期」、「沒有腎病但腎功能已下降中」的人,更不知有多少。



 



衛福部曾針對台灣地區食品營養成分進行調查,發現一般食鹽含鉀量為○,但低鈉鹽每百公克的鉀含量,卻高達二六○○○多毫克;一般醬油含鉀量約四一七毫克,無鹽醬油的鉀含量卻高達二六七二毫克。這麼高含量的鉀,絕對是腎功能不佳的人所無法負荷的。



 



其實,人類的味覺很容易受騙,如果要有鹹味又不要有鈉或鉀,可以考慮使用胺基酸無鹽醬油,或是直接減少食鹽及醬油攝取量,才是最好作法。



 



*本文摘自《腎臟科名醫江守山教你逆轉腎【2020年增訂版】:喝對水、慎防毒、控三高》,新自然主義出版。



 





 



【作者簡介】



 



江守山



 



現職:

江醫師健康舖子執行長

江醫師房屋健檢中心執行長

江醫師保健館創辦人

江醫師健康廚房創辦人

中華民國居住安全健康協會理事長

中華室內環境檢測協會理事長

財團法人遠山健康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經歷:

新光醫院腎臟科主任

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

輔仁大學醫學系專任講師

中華順勢醫學會理事長

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主治醫師



 



專長:

透析血管通路問題診斷及治療

透析乾體重之測定及調整

腎血管狹管及合併之腎衰竭

尿毒症

維他命與健康食品

癌症預防





 

學歷:陽明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著作:《吃對保健食品2:天然篇》、《無毒好孕》、《食在安心》、《吃對保健食品!》、《癌症,當然可以預防!》、《別讓房子謀殺你的健康》(新自然主義)、《江醫師的魚舖子》等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