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賣超過 700 萬碗!只有韓國才有的中國料理—炸醬麵

宋永心    2020年07月04日 11:00:00

炸醬麵這個名字是從中國原有的料理名稱而來的。也就是「把醬炒(炸)過後淋在麵上面一起吃」的意思。但是中國的炸醬麵和韓國的炸醬麵在味道上確實有明顯的差異。



 



在中國山東地區吃的炸醬麵做法是麵煮好之後先用冷水沖洗一下,然後再淋上中國式的醬料一起拌著吃。與此相較之下,韓國的炸醬麵是把帶有甜味且濃稠的醬汁淋在剛煮好的熱騰騰麵條上,然後一起拌著吃。



 



正確要說的話只有一句話,那就是「中國並沒這樣的炸醬麵」。炸醬麵是用依據韓國人口味特別開發的春醬製作而成的,春醬之所以會帶著光澤和甜味,這是因為它將中國醬料甜麵醬的焦糖醬汁與水分混合得恰到好處之故。



 



炸醬麵的歷史並不是很長,一直到一九七O年左右,炸醬麵都還只是在入學典禮、畢業典禮或生日時偶爾才會吃的食物。但是炸醬麵誕生的故事背景之中,卻包含著令韓國人惆悵的近代化歷史。



 



現在開始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炸醬麵登場的時候,究竟有著什麼樣的時代背景。



 



 



與華僑足跡一同展開的炸醬麵歷史



 



在壬午軍亂當時,清朝的吳長慶提督進入朝鮮之時,軍艦上還有四十多名清國商人。當他們在朝鮮登陸之後,韓國華僑的歷史也隨即展開。



 



清朝在干預朝鮮內政的同時,也把他們在西方列強侵略之下遭受的一切依樣畫葫蘆地應用在朝鮮身上,要求將濟物浦的五千坪土地劃為清朝的租借地。之後清朝的人民如潮水般湧入此地,且取得了商業主導權,並與日本商人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然後他們在韓國最早的西方現代公園,也就是自由公園這裡打造了一座中國城。從清朝來的中國人都是原先住在濟物浦對面山東半島的居民。



 



他們漂洋過海遠道而來,在濟物浦地區開設商店的同時,也會按照中國本土的口味製作炸醬麵,除了自己吃之外,有的人也會拿來當做小吃生意。在口耳相傳之下,在碼頭工作的中國工人每當想吃中國本土的食物時,他們就會去中國人群居地區的飯館打牙祭。



 



 



炸醬麵的創始店 —「共和春」



 



其中一家叫做「共和春」(仁川廣域市中區善隣洞三八•一)的中華料理店,首度開發出一種與至今吃過的口味截然不同的炸醬麵。



 



中國炸醬麵裡放的春醬,也就是甜麵醬,是一種在麵粉中加入鹽巴發酵而成的甜味醬料。一九四八年,華僑廚師王松山在共和春的廚房裡把焦糖醬放入甜麵醬當中,開發出一種符合韓國人口味的春醬。



 



再加上這裡並不是使用冰冷的麵條,而是採用現製的手工麵條,剛起鍋的麵條不僅彈性十足,而且熱氣騰騰,淋上醬汁後即可送上桌。



 



「共和春」是一九O八年從山東地區移居來的二十二歲年輕青年于希光所創立的中式餐館,本來的名字叫做「山東會館」,它被公認為是第一家推出炸醬麵的餐廳。



 



後來在一九一一年一月十五日,由於辛亥革命成功,清朝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中華民國就此誕生,因此于希光也懷著喜悅的心情,將原先的「山東會館」更名為如今的「共和春」。



 



春天是一年的開始,也是新的生命和希望萌芽的季節,所以為了祈願中華民國的永續發展,他才帶著祈願的心情更改了餐廳的名字。特別聘請山東地區的建築師和工匠打造而成的「共和春」,是一棟典型的中國式中庭型(建築物中間設有庭院)建築。在外部的紅色磚牆上刻有象徵中式餐館的多彩圖案,使用紅磚建造出兩層式的結構,這是一棟外型相當引人注目的建築物。



 



讓中國的炸醬麵更上一層樓,重新誕生為符合韓國人口味的炸醬麵,隨著口耳相傳廣為人知,很快地炸醬麵就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一道美食。特別是在政府從一九六O到一九七O年代推行麵食獎勵運動後,隨著炸醬麵的普及,其後更成為最受韓國人歡迎的食物之一。



 



而炸醬麵的元祖餐廳「共和春」也隨之聲名遠播,找上門的遊客絡繹不絕,成為了仁川具代表性的知名景點。但是「共和春」在進入一九八O年代之後,政府為限制華僑經濟的過度發展而限制華僑的財產權,在這個政策的影響之下,「共和春」的經營開始走下坡,最後在一九八三年面臨倒閉的局面。



 



不過「共和春」的建築在生活史及近代建築史方面的價值得到了認可,因此在二OO六年被指定為近代建築文化遺產第二四六號。另外仁川廣域市中區廳於二O一O年購入該建築,並且將其打造成一座韓國最初,而且是其他地區前所未見的「炸醬麵博物館」,該博物館每年大約會吸引二十萬名遊客前來參觀。



 



雖然促使炸醬麵誕生的「共和春」餐廳已經消失,不過在博物館裡還是可以看到從前製作炸醬麵的廚房,經過修復後如今已原封不動地重現舊時模樣。



 



如今炸醬麵已經成為每天可以銷售七百萬碗的國民料理。但是我們應該要記住炸醬麵誕生背後那段以近代化為名,實則無情地剝奪了韓國權益的侵略歷史。



 





「共和春」1908 年建造的中國式建築。現在已經被指定為登記文化遺產第 246 號,2012 年改建為「炸醬麵博物館」並且正式開館。資料來源:大韓民國歷史博物館(臺灣商務印書館提供)


 



 



*本文摘自《 飲食中的朝鮮野史 》,臺灣商務印書館 出版。





【作者簡介】



    

宋永心(송영심)





作者宋永心畢業於成均館大學歷史系,曾於梨花女子大學研究所攻讀史學教育博士課程。現於中等中學教授歷史,並經營「宋永心的歷史教室」部落格。





著作有《糾正扭曲的日本史教科書》、《一本讀懂韓國史》、《看報紙、聽新聞,有趣的韓國史故事》、《在實錄之外的世宗祕密日記》、《不曾熄滅的燈火,安重根祕密日記》、《在月曆中找歷史》、《為青少年設計的主題別朝鮮王朝實錄》等。



 





【譯者簡介】    





陳曉菁





韓國西江大學韓國語教育院結業,曾從事韓國旅遊及貿易相關工作。現為專職韓文譯者,主要翻譯韓國節目字幕及韓文書籍,同時也兼任韓語教學工作。





在嘗試不同領域的幾份工作之後,終於確認翻譯是自己志向所在,熱衷於語言之間的轉換,在翻譯工作裡找到無窮的樂趣。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