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源自中亞草原的匈奴 如何成為中原王朝不可忽視的威脅?

楊照    2020年07月13日 07:00:00

北方游牧民族,尤其是匈奴開始成為中國的問題,大約是在戰國中期。為了避免游牧民族造成的破壞,北方諸國紛紛修築城牆予以防堵。這些諸國所築的防城,後來由秦始皇規劃接連起來,就成了「萬里長城」。



 



這些城牆的存在,說明在西元前第三世紀左右,匈奴已經對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壓力。而匈奴向東、向南的遷移,既不是一時半刻的事,也不是出於匈奴部族的主觀選擇,而是中亞草原游牧民族的連環遷徙,可能歷經上百年變化的結果。意思是說,要探索匈奴出現在中國邊界上的原因,光是考察西元前第三世紀河套、戈壁這一帶的草原氣候變化恐怕是不夠的。造成匈奴與中國接觸的動因,很有可能更在幾百公里外、幾十或上百年前。



 



放眼看整個中亞草原的狀況,中國算是相對較晚才感受到游牧民族的壓力。自從西元前八百年左右發明騎射之後,游牧民族取得了明顯高於農耕民族的武力,對草原周邊分界線附近的農耕民族都造成了高度的威脅。由於戈壁沙漠構成跨越的阻礙,中國才相對沒那麼早受到衝擊。



 



《史記》、《漢書》裡都有〈匈奴列傳〉,然而農耕民族的文字記載,很難真正捕捉到游牧民族的來歷與變化。我們勉強能得到的了解是,匈奴之所以坐大,進而取得足夠的實力跨越戈壁沙漠,主要緣於他們形成了不一樣的政治組織。游牧民族的政治組織一般以部落為單位,個別部落的人口必然不多,然而匈奴建立起新的聯繫方式,將多個部落連結成日益龐大的同盟組織。



 



這樣的發展可能需要幾百年的時間,到了秦漢之際,匈奴有效地成長為「控弦之士三十餘萬」的部落聯合體,具備「三十餘萬」能夠彎弓射箭的軍事力量。「三十餘萬」當然是中原王朝的誇大之詞,以強調匈奴威脅的嚴重程度。但可以確定的是,在組織規模上,匈奴是過去中亞草原僅見的龐然怪物。



 



靠著結盟部落提供的集中資源,匈奴跨過了戈壁,接觸到南方最主要的農耕區域。於是在原來的游牧生產型態之上,他們又多增加了一項經濟來源:以武力劫掠農產。兩千多年前的農業生產儘管仍然原始,許多農業技術尚未開發出來,但相較於游牧型態,農業生產型態畢竟穩定多了,農耕民族在生計上對天時、氣候的依賴,遠低於游牧民族。



 



最重要的是,農業生產擁有規律的生產週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年復一年如此循環,少有例外。這樣的生產形態也就給了游牧民族現成的策略和簡單的時間表,他們只需在夏末開始進行部落聯盟動員,初秋出發,剛好在農作物收成時進入農耕地帶,就能帶走許多農穫。



 



一段時間下來,匈奴的經濟結構微妙地改變了。夏天之前逐水草而居,四處游牧照顧牲口,仍然是他們的主要活動;但從夏末開始,他們的注意力就轉為向農耕民族進攻劫掠,以劫掠所得來補充、增益游牧資源,形成了半游牧、半掠奪的混合經濟。



 



秦漢之際,匈奴的問題日益嚴重,結構性的因素就是匈奴的二元混合經濟型態已經形成,他們對每年秋季的劫掠所得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依賴,不可能停下來,因此也就愈難離開中國北方邊境,而遷移到別的地方去。



 



*本文摘自《不一樣的中國史4:從無為到有為,帝國昂揚的時代──西漢​》,遠流出版。



 





 



【作者簡介】



 



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曾為哈佛大學史學博士候選人。



 



擅長將繁複的概念與厚重的知識,化為淺顯易懂的故事,寫作經常旁徵博引,在學院經典與新聞掌故間左右逢源,字裡行間洋溢人文精神,並流露其文學情懷。近年來累積大量評論文字,以公共態度探討公共議題,樹立公共知識份子的形象與標竿。



 



曾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臺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週報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 BRAVO FM91.3電台「閱讀音樂」、臺北電台「楊照說書」節目主持人,並固定在「誠品講堂」、「敏隆講堂」、「趨勢講堂」及「藝集講堂」開設長期課程。著有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散文、文學文化評論集、現代經典細讀等著作數十冊。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延伸閱讀】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