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算死亡時間?相驗超過2萬具遺體的日本法醫告訴你

巽信二    2020年07月20日 07:00:00

電視上所播放的刑事劇,經常可以看到劇中角色毫不費力地斷定「死亡時間應該是○點到○點之間」。然而實際上,死後經過時間的推斷並不像劇中所演的那樣輕鬆簡單。鑑識科也經常問我有沒有簡明易懂的推算方法可循。



 



基本上會根據體溫的變化、屍體僵硬程度、胃內容物的狀態來進行判斷,而德國則開發了推算死後經過時間的公式。只不過,這個公式有點複雜,稱不上方便好用。於是,我便想出一套獨家公式。但是這套公式只適用於死亡37小時以內的遺體,因為人體體溫大約37度的關係。



 





(台灣東販提供)


 



人死亡後體表會出現「屍斑」。這是因為血壓歸零,血液受到重力影響往下墜而沉積的緣故。屍斑在初期,以手指按壓就會立刻消失,經過一段時間則會呈現半固定狀態,再經過更久後,就算以手指按壓也完全不會有所變化。



 



將此狀態係數化,再套用上面的公式,就幾乎可以正確推算出死後經過時間。但是,若為凍死的情況,直腸溫度會變得非常低,因此無法套用此公式。服用毒品身亡的情況也不適用,因為直腸溫度會變高。



 



此外,趕赴凶殺現場的驗屍官,有時必須面對已經長蛆的遺體,這部分也跟電視劇演的不一樣。會出現長蛆屍體場景的,頂多只有恐怖片吧。然而,蛆蟲其實也是評估死後經過時間的重要指標。



 



警察學校教導學生「蛆蟲一天會成長1公厘」。因此只要測量蛆蟲大小,便能得知距離死亡已經過幾天。



 



可是,要抓住鑽來鑽去的蛆蟲,並且以1公厘為單位進行量測,比想像中還要困難許多。再加上蛆蟲會伸縮,很難測得正確長度。



 



所以,我想到其他的方法。



 



蒼蠅固定會在早晨飛來屍體身上產卵。就算當事人為午後身亡,蒼蠅產卵的時段仍舊為翌日早晨。產下的卵大約1天就會孵化,每天會成長1公厘。



 



而蒼蠅並不是只有第一天早晨才產卵,隔天早上也會前來產卵,接下來的每一天亦然……。也就是說,不必一一測量蛆蟲的長度,只需調查「蛆蟲的大小分為幾種類型」,便能推測死後經過幾日。



 



假設繁殖了1萬隻蛆蟲,適量捉取後再根據大小分類即可。若剛好符合「大.中.小」這3種類型的話,1日+3日等於死亡4日。要是有6種類型的話,則為1日+6日等於死亡1週。



 



再更一步來看,蛆蟲約過2週左右就會成蛹。勘驗當下有時會只顧著觀察蛆蟲,而險些忽略了蛹,只要出現蛹,就代表死亡至少已經2週了。發現蛹後會捏碎查看,若外殼分崩離析,蛹中空無一物,代表已羽化完畢,那麼死亡時間就要再多加7天以上。



 



能用來推斷死後經過時間的參考資訊還有一項,那就是「體內的水分」。



 



人死亡後,體內的水分會蒸發。比方說,警方在案發現場附近打聽到的消息指出,死者體型為「中等身材」,可是有時遺體卻是骨瘦如柴。一天大約會有50100cc的水分從屍體蒸發,假設中等身材為60公斤,降到50公斤代表死亡時間已經過10天左右。



 



當然,醫大不會在課堂上教導這些內容,這些都是我在現場所累積的知識。為了查明真相會不斷思考,進行腦力激盪。無論看見什麼都會想到屍體,這就是法醫的職業病。



 



*本文摘自《解剖台上的真相:相驗超過2萬具遺體的日本法醫鑑識檔案​》,台灣東販 出版。



 





 



【作者簡介】



 



巽信二



 



1954年出生於大阪府。

近畿大學醫學院法醫學教室主任教授。

醫學博士(法醫.監察醫)。

1980年於近畿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後,

續留母校擔任講師、副教授,2007年起轉任現職。

自1985年起擔任大阪府監察醫事務所監察醫,

亦身兼大阪府大阪市受虐兒鑑定醫師。

2010年獲頒法務大臣獎、大阪高等檢察廳檢察長獎。

主要協助大阪府警偵查辦案,為許多案件找出破案線索。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延伸閱讀】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