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片肉被推為宮廷第一菜,坤寧宮吃肉,則美其名曰分福,被大臣視作無上殊榮。民間甚至傳說,能有資格吃肉的大臣,死後都要打出一個幡牌,上書坤寧宮吃肉五個大字。對於很多漢族大臣來說,在坤寧宮吃肉可不是享受,而是苦差事。
一些飲食清淡的大臣,面對大塊半生半熟的白水豬肉,毫無食慾。可在皇帝的眼皮底下,只能硬起頭皮,拿起小刀,裝作很享受得吃起豬肉。一些大臣嫌棄白片肉沒有味道,事先用棉紙浸泡醬汁,吃肉時假裝用紙擦刀,將醬汁塗到刀上增加點滋味。皇帝對於臣子們搞小動作,心知肚明,但也裝作不知道。
吃肉本就是個苦差,可宮中的太監們膽大包天,私下偷去整塊的好肉,以冷肉及瘦殘皮骨充數。雍正九年,雍正帝在坤寧宮吃肉時,感覺不對勁,肉是越發難嚼,且一點味道也沒有。此前雍正帝曾降旨云,神前祭肉極為重要,應當專心恭敬辦理。可負責的太監卻毫不在乎,不用心去處理祭肉就算了,竟有偷盜祭肉出賣者。
雍正不得不警告:「嗣後祭肉如仍前無味,或有偷出私賣者,一經查出重責四十板。」乾隆晚期,太監們又開始偷盜坤寧宮的豬肉。大臣們的盤子裡都是難以下嚥的滾刀肉,最後盤中都是剩肉。
皇帝嘴邊的好肉也被偷走,乾隆得知後大怒,令總管太監劉成專門監管每次所用之肉。針對大臣們不肯吃肉的情況,又加派御前、乾清門侍衛各一員,與王公大臣們一起吃,監督看誰不肯吃下去。
也不是所有大臣都將在坤寧宮吃肉視作苦差。乾隆朝的福康安,最喜食白片肉。後來他每到一地,就必須備上這道菜。某年在四川巡視時,福康安將至,令傳令兵傳令備好酒菜。
負責接待的驛站中豬肉尚未爛熟,接待人員手忙腳亂,有名廚師跳上灶台,尿於鑊(按:古代煮牲肉的大型烹煮銅器之一)中。眾人大驚,問其緣故,廚師道:「忘帶芒硝(按:一種中藥,味鹹),以此代之。」福康安到了後,吃了白片肉,大讚一路上所食豬肉,沒有超過此次者,特賞辦差者寧綢袍褂料一副。
清代大臣之中,以道光朝的曹振鏞最能吃也最愛吃白片肉。每遇到坤寧宮賜肉,王公大臣都將吃不下去的豬肉送給曹振鏞吃。曹振鏞安然而坐,將豬肉取了,用刀片了慢慢享用。
曹振鏞曾對皇帝道,「微臣善於吃肉」,這卻不是自我吹噓。道光十五年(1835年)時,曹振鏞以八十一歲高齡死於任上(按:任職地)。道光賜給他象徵文臣最高榮譽的「文正」諡號,這其中,約莫也有吃豬肉的功勞。
年邁不能出席的大臣,每年照例會被分賜神肉與糯米製成的神糕。乾隆在祀神時, 曾以神肉、神糕賜給在京的王公大臣。到了嘉慶朝,嘉慶帝賜給大學士王傑神糕、神肉,以體恤他年老。年邁的大臣,得到神肉、神糕賞賜後,雖然年邁,也要堅持到神武門外叩頭謝恩。
道光十九年(1839年),阮元已七十六歲。此年正月初二,皇帝和大臣們一起在坤寧宮吃豬肉,道光帝突然想起這個老臣,下令賜給阮元神肉一大塊。此時阮元已致仕,正在揚州養老,這塊肉就交給了他在北京的兒子阮祐。阮祐不敢懈怠,立刻將這塊肉「用重鹽包縛,專遣人星夜回鄉」。
一路快馬加鞭,正月十九,神肉送到揚州,此時天寒,應該沒有變味。阮元帶領全家人,以隆重典禮,迎接這塊神肉。因為是御賜的, 必須當即食用,阮元將肉蒸了,帶領全家跪食,視為無上榮耀,只是吃完肉後,每個人都要喝下好多水來沖淡鹹味。
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認為,白片肉是北方(旗人)流行的菜餚,南方人即使效法,也不能學到其中精髓。袁枚認為,南方難以效法白片肉的原因,主要在於用肉量大,在市場上買的零碎豬肉,根本不能煮出白片肉的美味。
對於京城的一般官員來說, 請客時寧用燕窩,不用白片肉,因為大量用肉很不經濟實惠。有的能食肉者,一次食肉十斤,來上幾個大肚漢,吃窮這些小京官。
民間白片肉的烹製,也有獨到之處。乾隆六年(1741 年),在京城開張了一家店叫和順居,以白肉聞名,因為用砂鍋煮肉,故也稱砂鍋居。和順居每日只賣一頭豬, 賣完為止。嘉慶年間,詩人張子秋跑去吃肉,結果來晚了,發出哀歎「缸瓦市中吃白肉,日頭才出一雲遲」。和順居的白肉做得好,還被宮廷採購以供御用。
江蘇靖江人,歷史學博士、副教授,江蘇省青年骨幹教師,央視《法律講堂》主講人,《國家地理》、《澎湃新聞》專欄作者,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社會史。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