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得太漂亮反而會被淘汰!清朝後宮選妃看的不只有容貌

白鹿鳴    2020年08月26日 07:00:00

清宮「選秀」到底以什麼為標準?美麗的容貌是否是入選後宮的主要標準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清宮「選秀」並非「選美」,美貌還有可能成為被淘汰的理由。



 



首先,清宮選秀的範圍有限,只在八旗女子中進行選擇,廣大的平民女子是沒有資格參加的,所以候選人數並不多,選出美貌女子的概率也有限。



 



其次,清朝統治者對「女色」存有一種忌憚心理。清宮選秀制度中就明文規定,八旗秀女被閱選時,必須穿著旗裝,不允許濃妝豔抹。而且,越是貌美的女子,越容易遭到負責閱選秀女的太后的抵制和滿朝文武的指責。所以就算是皇帝已有「意之所屬」,也不敢輕易犯「好色」的大忌。



 



清宮選秀的真正標準是品行和門第。所謂品行,就是說所選之女應有「母儀」,有仁厚端方之相,儀態莊重,慈威並濟;性格方面應是孝慈、溫恭、寬仁、淑慎,不急不躁,通情達理。所謂門第,就是該女子出身如何,王府千金和旗兵之女在選秀的天秤上是有天壤之別的。



 



在品行和門第這兩條標準的權衡中,門第是第一位的。清代的皇家妻妾大多出自名門,而品行倒在其次。至於相貌,很多時候更是連考慮都不考慮的因素了。



 



光緒帝的紅顏知己珍妃相貌尚可,但她並不是憑藉美貌入宮,而是憑藉顯赫的門第——父親長敘官至侍郎;伯父長善是廣州將軍,同時又是大學士桂良的女婿、恭親王奕的連襟。至於光緒帝的皇后——後來的隆裕太后,眾所周知,奇醜無比,但她無人可比的門第彌補了相貌的不足。於是,在清宮選秀的特有標準下,她以堂堂慈禧太后姪女的尊位入主後宮,母儀天下。



 



*本文摘自《歷史說到底:到底歷史誰說了算?》,晶冠出版。



 





 



【作者簡介】



 



白鹿鳴



白小龍,筆名白鹿鳴,1984年8月出生,北京人,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學、哲學學士,管理學碩士。資深歷史愛好者,最喜讀《二十四史》,以「演悲歡離合,當代豈無前代事;觀抑揚褒貶,座中常有劇中人」為學史用史真諦,探究歷史真相,共情古人際遇,戚戚焉有所悟,便是孔顏樂處。相信以史為鑒,足可見自己、見眾生、見天地。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延伸閱讀】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