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為何遷都洛陽?背後不光只有軍事和經濟考量

楊照    2020年08月30日 09:00:00

太和九年頒布「均田令」,太和十年訂定三長制和新租調制,只花了四、五年時間,均田制基本上就確立了。此時,孝文帝有了餘裕可以進行下一步作為,而這項重大決策就是遷都。



 



北魏原來的國都在平城,也就是代京,是遠從戰國時代就存在的名城,位於草原與農耕的分界點上。太和十八年(西元四九四年),孝文帝拓跋宏將國都遷離平城,換到洛陽。遷都當然是大事,不可能基於單純一個原因,肯定有多方考慮。不過值得特別強調的是,遷都和「均田令」這兩項舉措,對於北魏的國家結構產生的影響是聯繫在一起的,說明北魏對中原農業的依賴程度愈來愈高。



 



除此之外,遷都的另一個考量是軍事上的因素。拓跋氏南遷之後,柔然在北方草原崛起,幾次征伐後,拓跋氏轉而訴諸修築長城的被動防禦,但愈是被動,柔然就愈是坐大強悍,也就必然威脅到平城的安全。以相對於柔然的地理位置來看,平城顯然過於偏北。



 



還有一個同樣不容忽視的經濟因素。定都平城之後,很多人以各種不同理由來到平城,居住在平城和周圍的地區。然而平城附近的地理環境卻無法負擔一座城市如此的膨脹成長,到了孝文帝即位前,平城就出現過好幾次糧荒的記錄。



 



為什麼頻頻出現糧荒?因為都城人口增加了,過去足以提供平城使用的糧食產量,現在變得不夠了。尤其在心理上,相較於南方地區,北方無論在農業生產條件或居住條件上,都讓人愈來愈覺得荒涼。《魏書.祖瑩傳》中記錄了一首當時人們傳唱的歌,叫做〈悲平城〉:「悲平城,驅馬入雲中,陰山常晦雪,荒松無罷風。」這哪像是在描述一座都城、一個政權的中心所在地呢?



 



剛從草原進來時,平城對拓跋氏來說是個好地方。然而隨著拓跋氏的勢力往南擴張,相較於南方的景色和南方所能提供的條件,平城及其周圍的北方環境,就愈看愈顯得荒涼。一方面是因為人口增加;而另一方面,都城百姓對生活的期待和要求也提高了,這就使得平城的經營愈來愈困難。



 



到了孝文帝時,朝廷每年都必須耗費人力物力,用牛車將糧食及其他物資從南方運送上來,這樣的安排讓政府的負擔愈來愈重,當然也給孝文帝帶來很大的刺激,不得不認真思考往南遷都的事。



 



不過,遷都洛陽除了軍事和經濟的考量之外,當然還有文化的因素。文化因素的影響清楚體現在孝文帝最早選擇的遷都之處,不是洛陽,而是以前曹魏一度定都的鄴城(今河北臨漳)。鄴的位置比洛陽更北,而且周圍的農業生產狀況也比洛陽好。從東漢靈帝朝以降,洛陽經歷了反覆的戰亂破壞,經濟很難恢復。換句話說,單純從軍事和經濟角度看,鄴具備了比洛陽更好的都城條件。



 



然而鄴城建設到一半,孝文帝還是放棄了鄴,改選洛陽。促成如此改變的主要力量,是觀念上和文化上的。拓跋宏此時的自我想像,不再是鮮卑拓跋氏的族長,而是中國皇帝。他有了皇帝的自我認知,也有了要統治整個北方的野心。



 



*本文摘自《不一樣的中國史6:從世族到外族,華麗虛無的時代──魏晉南北朝》,遠流出版。



 





 



【作者簡介】



 



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曾為哈佛大學史學博士候選人。



 



擅長將繁複的概念與厚重的知識,化為淺顯易懂的故事,寫作經常旁徵博引,在學院經典與新聞掌故間左右逢源,字裡行間洋溢人文精神,並流露其文學情懷。近年來累積大量評論文字,以公共態度探討公共議題,樹立公共知識份子的形象與標竿。



 



曾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臺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週報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 BRAVO FM91.3電台「閱讀音樂」、臺北電台「楊照說書」節目主持人,並固定在「誠品講堂」、「敏隆講堂」、「趨勢講堂」及「藝集講堂」開設長期課程。著有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散文、文學文化評論集、現代經典細讀等著作數十冊。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延伸閱讀】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