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豬肉的不只有蘇東坡!汴京飯館的美味就連歐陽修也淪陷

盧建榮    2020年09月25日 21:00:00

中國文學史上的大文豪歐陽修(1007-1072),喜吃汴州開封城──時為北宋首都──某飯館的豬肉。他是在遷居潁州時,比較了潁州廚師烹飪的豬肉之餘,表示不如汴州廚師所烹飪的豬肉。他特別想念汴州館肆烹飪的豬肉。



 



到得晚年,歐陽修寫其回憶錄,叫《歸田錄》(作於1071),裡面有一則大臣上館子外食的故事。那是歐陽修未入仕之前宋真宗時代(998-1022)的前輩故事。主人翁叫魯宗道。有一天魯氏上館子、宴請親友,這館子是有名堂的,叫「仁和酒肆」。



 



方其時,適巧皇帝有事找他,遣中使至其宅傳見。中使久候魯氏不歸。迨魯氏面謁皇帝,那已是讓皇帝空候多時了。皇帝問魯氏何故遲遲其來,魯氏以實對,說在外宴客以致讓中官久候,又說外邊館子烹飪設施比較專業,不似家中用具簡陋云云。



 



這個故事讓我們見識到北宋真宗朝治下的汴京,館食比家食講究,烹飪用具強過家用的。這故事呼之欲出的一大重點是,烹飪的廚師守的是專業的職業。



 



另外,飯館的美食已超越貴族家中美食多矣。這是中國家外美食史上,很重要的新紀元。從漢代至唐代前期這九百年間,旅客行商居外住邸店,所食用的只是粗食。社會上的珍饈美味只能在上層社會家常菜中去尋求。



 



講前輩愛上汴京館子的故事,歐陽修自己何嘗不然。這兩位愛上汴京館子的士大夫,並不特出,這是極其普遍的事。同一回憶錄中,歐陽修也講了一則他兩位好友,即石曼卿和劉潛,在一家新開酒樓鬥酒的故事。之後都下盛傳:「王氏酒樓有二酒仙,來飲久之。」酒樓不僅賣酒,也烹調食物,以便下酒。



 



前述魯宗道飲宴的館子,歐陽修還說此肆:「酒有名於京師。」此間酒肆甚至有地址傳世,座落在汴京宋門外浴堂巷。這神奇吧?這好像現今電視美食節目中,總會告訴閱聽大眾,美食店座落何處而予以服務似的。



 



不要以為大城飯館林立是很久的事。歐陽修所述大城館子的現象,到得他筆下,也不過是才二百年光景。也就是說職業廚師和外食館子美味供酒食這兩樣東西,在中國史上是九世紀才出現的新文化現象。中國中古時代(約當魏晉南北朝、隋朝,以及唐朝前半期)行政城市原本是不存在商店街的,更別說商店林立了。



 



五至九世紀之間的中國行政城市,是劃分成百數十區塊,當時叫做「坊」,每一坊四周有坊牆圍繞,每日入晚,不僅全城宵禁,而且每一個坊的出入口,即「坊門」,是要上鎖的。全城的商業買賣作為,限制在約莫兩個定點的集市,在長安叫「東市」和「西市」,在洛陽叫「北市」和「西市」,而且時間限定在中午開市,到了下午傍晚就休市了。



 



這在唐代的兩京,即長安和洛陽,都同一個運作模式。這種情形,由於其一唐帝國對社會控制力式微,其二京城消費經濟力道遽增,舊行定點集市和每日黃昏後休市的辦法,已不敷使用,於是乎,廢除、推倒坊牆的運動在全城流竄,在坊牆推倒換以店家的店面門,全城商店街林立的景像才現身。



 



這一部分是過去研究城市史的先賢為我們揭開的城市商業面紗,有一特定名稱,叫城坊制崩塌。城坊制廢棄之後,唐兩京開始城開不夜,甚至城門不閉。本書伊始,講白居易於八三六年夏天某深夜,乘輿進城的事件,只是這新興城市居民作息丕變的一個例證罷了。



 



在城坊制健全之時,商業規模拘限在每坊坊門口的早餐流動攤販。這是為適應日間到別坊作客、誤了坊門上鎖時間,被迫、或主人力邀之下,暫宿一宵。翌日,客人趁晨曦普照坊牆,而坊門將開之時,趁便在坊門口的早餐商攤解決飢腸鬧革命的問題。



 



 



*本文摘自《唐宋吃喝玩樂文化史:園林遊憇、飯館餞別與牡丹花會》,暖暖書屋 出版。



 





 



 



【作者簡介】



 



盧建榮



 



現任《社會∕文化史集刊》(新高地)主編,曾任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也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立台北大學以及佛光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作者是台灣僅見全方位思維的史家,古今中外史蹟皆其獵場,長年提倡「敘述史學」與「新文化史」,將多項獨到研究成果,改寫成平易故事版本與讀者分享。1990年代起,大量引介西方新文化史學巨作(麥田出版叢書),膾炙人口,引領兩岸年輕世代開創史學新風。



 



盧氏早期敘述史著作《曹操》出版於1980年;《入侵台灣》獲2000年「中央日報」十大本土創作獎;2003年《分裂的國族認同》獲書評家晏山農許為台灣史界勇於挑戰當權第一人;《咆哮彭城:淮上軍民抗爭史》2014年獲北京權威書評專欄4顆星獎。



 



其他重要著作:《鐵面急先鋒:中國司法獨立血淚史》(2004)、《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2006)、《聚斂的迷思:唐代財經技術官僚雛形的出現與文化政治》(2009)、《陳寅恪學術遺產再評價》(2010)、《白居易、歐陽修與王安石的未竟志業:唐宋新聞傳播史》(2013)、《唐宋私人生活史》(2014)、《沒有歷史的人:中晚唐的河北人抗爭史》(2020)等。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