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曹操曾將一份雞舌香精心包裝後,並附尺牘一封,遣使送至千里之外的諸葛亮軍中,「今奉雞舌香五斤,以表微意」。是何用意?一代梟雄莫非用如此窮極無聊的手段譏諷孔明先生口臭嗎?
其實,早在漢代,雞舌香確實已經被人們用來祛除「口過」。漢代的尚書郎向皇帝奏事時,為使口氣芬芳,要口含雞舌香。後來,此舉逐漸演化成一種官儀。
懷香握蘭,趨走丹墀,朝堂上的參議也就此成為一樁風流雅事。口含雞舌香,亦成為在朝為官,面君議政的特殊象徵。曹操以雞舌香相贈諸葛亮就不難理解了,以此來向諸葛亮示好,其招賢納士之意不言而喻。
丁香,一名而多「香」,其同名異物者頗眾。值得一提的是,作為香料與藥品的丁香,與觀賞性丁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植物。
前者有公、母之別,都是桃金孃科蒲桃屬植物,秋季開花。公丁香是將採摘的花蕾去除花梗,再經曬乾之後的成品,母丁香是丁香果實成熟之後所得。在古代,此種丁香常用於烹調、榨油、入藥、入酒以及薰香等。
前文提及這種丁香有祛除口臭之用,此外還可以治療牙疼,它大概於西元前三世紀傳入中國。本文所指的丁香,大多為此種丁香。後者是木樨科丁香屬的植物,春日開花,原產於中國,主要用作園林觀賞,無薰香或藥用價值,此文撇之不論。
非觀賞性丁香的原產地眾說紛紜,有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伊朗三種主流觀點。不過,到十八世紀末,印尼成為世界上唯一的丁香生產國。丁香是唐人庖廚中一味高檔的調料,古代的丁香基本來自域外,因而比較珍貴,非尋常百姓所能擁有。
丁香油味甘辛,性大熱,大多帶有藥香、木香、辛香,以及丁香酚特具的氣息,用於烹飪調香可提鮮增味。古人所用的丁子香油多由母丁香所榨。
丁香的可利用部分較多,大多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花蕾、莖、葉中的丁香油。丁香油呈黃色至棕色,並略帶黏滯性。它對胃寒痛脹、呃逆、吐瀉、痺痛、疝痛、口臭以及牙痛等均有療效。
唐代宰相韋巨源的燒尾宴上有一道美饌──丁子香淋膾,是一道澆上丁香油等五味的生魚片,可蘸香醋後食用。醋是唐人餐桌上常見的調味品。至唐末,已有薑醋、米醋、麥醋、暴米醋、暴麥醋、桃花醋以及五辣醋等,尤以桃花醋為貴。
提起醋這種調料,此處有幾樁逸聞趣事。
大唐荊州長史夏侯處信「嘗以一小瓶貯醯一升,家人不沾餘瀝。僕云:『醋盡。』信取瓶合於掌上,餘數滴,因以口吸之」。醯即醋的古稱,並非唐代的醋千金難求,而是這位夏侯處信是一隻一毛不拔的鐵公雞。
唐太宗曾賜宰相房玄齡兩名姬妾,房大人不敢接納。太宗明知是房夫人不許「妖孽」進門,因為她是大唐朝野人盡皆知的悍婦,於是太宗召來房夫人,對她說道:「若寧不妒而生,寧妒而死?」意思是如果不依就唯有一死,並為她備好一壺「毒酒」。
誰知,房夫人毫無畏色,舉起酒巵一飲而盡。其實,唐太宗所賜的毒酒只是一壺醋而已。從此,便有了「吃醋」這一典故。
一日,大唐軍使李景略設宴,軍中的小吏誤把醋當酒,頻頻為任迪簡斟滿酒杯。李景略嚴苛暴虐,任迪簡深恐此事罪及軍吏,「乃強飲之,吐血而歸」20。李景略死後,軍中向朝廷請命,希望讓任迪簡任長官。任迪簡從此青雲直上,官至易定節度使,時人乎為「呷醋節帥」。
張金貞,復旦大學歷史學碩士,唐代飲食文化研究者。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