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馬桶」不是外來語 難道最初是給馬用的?

姜湧    2020年10月19日 21:00:00

在中國,最早的關於「馬桶」的詳細文字記載是北宋時期歐陽修的《歸田錄二》中的「木馬子」。由此可見,「馬桶」一詞,並不是什麼外來語,而是古已有之。那麼「馬桶」這個詞是怎麼產生的?它與「馬」有什麼關係呢?



 



學名「座便器」的馬桶,古時候最初被叫作「虎子」。這個名字的由來與一個傳說有關:相傳西漢時「飛將軍」李廣能騎善射,在射死臥虎後,命人鑄成虎形的器具盛裝小便,以此來表示對猛獸的蔑視,久而久之,這種專門盛裝便溺之物的器具就被稱為「虎子」了。



 



《西京雜記》上就有關於這種「馬桶」的記載,漢朝宮廷用玉製成「虎子」,由皇帝的侍從人員拿著,以備皇上隨時方便。這種「虎子」,就是後人稱作便器、便壺的專門用具,也是馬桶的前身。



 



可是到了唐朝時,因為皇族的先人中有叫「李虎」的,於是為了避諱,便將這大不敬的名詞改為「獸子」或「馬子」,再往後便俗稱「馬桶」了。



 



中國古代使用的馬桶多是木製的,是一種帶蓋的圓形木桶,用桐油或上好的防水朱漆加以塗抹。王公貴族使用的馬桶,為了顯示身分,材料則高級得多,有銅製的,瓷製的,甚至還有黃金製成的。到了當代,才發展成主要以陶瓷為原料的馬桶了。



 



至於抽水馬桶,則是科技進步的產物,在一五九六年由英國人哈林頓發明。



 



 



【延伸知識】中國最早的廁所產生在什麼時候?



 



廁所人人熟知,科學定義是泛指由人類建造專供人類(或其他特指生物,如家畜)進行生理排泄和放置(處理)排泄物的地方。人類使用的廁所大多有男廁女廁之分,隨著科技的發展,男女共用的廁所也問世了。



 



廁所的名稱有很多,有的地方叫窖,有的地方叫茅房,文雅一點的地方叫洗手間。廁所也有外文名字,有叫「WC」,有叫「men’s room」的。



 



上廁所也有很多種叫法,古代叫更衣,後來叫解手,現代叫方便,叫如廁,叫出恭,上洗手間。粗俗的叫大便小便,文雅的叫洗手。西方人把上廁所說成是摘花,日本男人在野外方便叫打獵。



 



那麼中國古代的廁所最早在什麼時候產生呢?據《周禮》記載,中國早在三千多年以前就在路邊道旁建有廁所。



 



在《說文字釋》中詮釋「廁」字時說:「廁,言人雜在上,非一也……言至穢之處宜常修治,使潔清也。」可見廁所的設置完全是為人所方便,保持環境清潔衛生。



 



廁所古稱「涸藩」或稱「圊」、「軒」;又因古時農家廁所只用茅草遮蔽,故稱為「茅廁」。古人把上廁所叫「如廁」,又名「出恭」。



 



上廁所本來是很普通的一件事,但也有很奢侈的。《晉書・王敦傳》記載:「石崇以奢豪矜於物,廁上常有十餘婢侍列,皆有容色,置甲煎粉沉香汁。有如廁者,皆易新衣而出。」從這條史料來看,石崇家裡的廁所確實豪華異常。



 



一九〇三年,慈禧太后以謁見西陵為名,去監督新造的蘆漢鐵路。蘆漢督辦盛宣懷是個馬屁精,特地準備一輛花車,車內床側有一扇小門,門內有一個馬桶,被稱作「如意桶」。桶底放上黃沙,上面注水銀,糞便落入水銀中,無跡無味。外面用宮飾絨緞裝點成繡墩模樣,可謂奢侈之極。



 



 



*本文摘自:為什麼古人這樣說套書(四冊)之《馬桶原本是給馬用的嗎?》如果出版社 出版。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