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要及時!孤獨會造成「老年憂鬱症」 身邊親友有這些徵狀要注意

黃越綏    2020年11月12日 21:00:00

臺灣研究老人的專家們,早列出許多影響老人心理健康的因素,或是老年人多種常見的心理問題。



 



有份美國精神心理健康的報告指出,在美國有超過百分之二十五的老人有明顯焦慮、憂鬱的心理障礙。而每一百個老人當中,就有十到十五人患有憂鬱症,而這個數據正在每年增長中。但願意真正接受憂鬱症治療的老人,大概不會超過百分之十。



 



其實生活在時下的臺灣,社會變化的快速、經濟負擔的沉重、工作職場的高壓、速成情感的挑戰,若再加上必須對高齡長者的關照,以及子女的親職教育等,更別說還有愈來愈多不可預測和防範的天災人禍所造成的嚴重傷害,更令人痛心而深感絕望。



 



因此,別說是晚年孤獨的老人家,就連正值年輕有為的壯年們,都面對不憂鬱也難的狀況。所以在臺灣十五歲以上的人,幾乎每十個就有一個人有憂鬱症,而且患病的年齡也一直在下降。



 



由於憂鬱和憂鬱症之間的判斷常被國人忽視。「憂鬱」指的是感到一種沮喪的情緒,像是「重要的約會臨時被取消」、「被老闆叫到辦公室猛 K 了一頓」或「單純的只是月經來了」,或剛好怎樣怎樣之類的,這種情緒很快就會雨過天晴,不用太擔心。



 



不過臨床上的「憂鬱症」,是很難單靠意志力控制的疾病。可以發現在憂鬱症患者的大腦中,調解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明顯出現了失調。



 



而這種低落的情緒,至少可以維持兩個星期。並在某個程度上,已經干擾到你的生活作息。因為除了原本的低落心情以外,還會有失眠、嗜睡、全身乏力等狀況。對原本很喜歡的事情也都提不勁來,食慾和體重也會出現變化,經常莫名其妙的想哭,覺得自己不夠好,老是對不起人家。情況嚴重的時候,甚至還會有自殺的念頭。



 



一旦發現家人或親友有這種情況,就要多花一些時間聆聽和陪伴;而不要過多的說教和干涉,最好鼓勵去尋求專業醫療的協助。而且要告訴他們,憂鬱症不過是大腦與心智的感冒,只是暫時失去健康狀態,但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更何況,只要透過適當的藥物和心理治療,絕對能夠復原和改善的。



 



*本文摘自《黃越綏的高齡快樂學:「老」就是這麼一回事!》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



 





 



【作者簡介】



 



黃越綏



 



是三個孩子的單親媽媽,也是著作等身的作家。專業兩性與家庭諮商師,菲律師大學公共行政(MPA)管理碩士、美國哈佛大學東方民族基金會研究員、美國心理諮商協會(ACA)員、美國婚姻家族治療協會(AAMFT)會員、美國(PAIRS)心理發展基金會講師,電視與電台節目主持人。



 



早年即投入婦運、民運及社運活動、熱心公益。1995年成立「財團法人國際單親兒童文教基金會」,並籌設收容中輟未婚媽媽及其子女的「麻二甲之家」,給予弱勢單親在生命的轉彎處有重生的力量。著有:《黃越綏的意外人生》、《婚姻是什麼?黃越綏的新手婚姻參考書》、《再考一張父母執照》等。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