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中,國島氏以「虎」的形象比喻霍亂之禍,在上陸後突然齜牙咧嘴、張牙舞爪。一九二三年(大正十二年)九月初,桃園郡的四十九歲男子罹患霍亂,此人在未經察覺病徵的狀況下前往臺北的醫院,並在途中出現嘔吐的症狀。
根據當事人的說法,嘔吐物和排泄物的處理,就在搭乘開往基隆的火車途中,隨手扔進了新店溪。隔天,男子被斷定罹患霍亂,並於當日死亡。根據報紙連日的報導,搭乘同輛列車的乘客全都接受糞便檢查等徹底的檢疫;除此之外,衛生當局也展開周邊的消毒工作、施打預防針、嚴禁使用河水、限制魚類的捕捉和生食,並且針對生態環境進行調查。
媒體對這項消息的對應十分迅速且徹底:感染擴散的現場狀況(兩週後,新店溪周邊有五人感染霍亂死亡)、發病後需要二十個小時才能確定菌種的檢查方法、那段期間霍亂擴散的實際情況、醫療關係者冒著被傳染霍亂的危險在醫療前線奮戰的模樣等,報紙將實際例子與一般知識交織成為文字,鉅細靡遺地報導出來。除了貢獻預防知識的普及之外,報紙也歌頌日本的醫療技術,善盡公眾機構的職責。
另一方面,令人聞風喪膽、有黑死病之稱的鼠疫,是由老鼠作為傳染的媒介,常經由中國的船隻帶進臺灣島內而橫行肆虐。至國島氏來臺為止的二十年間,臺灣已有兩萬人以上因鼠疫桿菌而喪命,到了一九一七年(大正六年)左右,鼠疫的流行與擴散狀況才漸趨穩定。在大正初期流行的「腸熱症」,在臺灣被稱為「傷寒」。由日本人在臺灣成功檢測出傷寒的病原菌──沙門氏菌。
另一種讓人聞之色變的「瘴癘之氣」是瘧疾,日本在殖民臺灣後不久(一八九七年)尚未掌握瘧疾的原因,此傳染病長期以來困擾著臺灣人和外來移民。在國島氏抵臺前夕的明治晚期,臺灣島民死亡原因排名的首位便是瘧疾,甚至在嚴重流行的年份中其死亡人數是以萬人為單位。日本人在臺灣全島採集瘧蚊,展開分析與研究工作,昭和初期在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內設立瘧疾治療實驗所,不久後便在都市地區成功根絕瘧疾。
後藤新平創立的醫學校培養出許多研究疫病的專家,其中也包含臺灣人。在國島氏抵臺時,已設立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熱帶醫學研究所等研究機關,顯示出臺灣島內的醫療與研究環境正要整備完全、迎向臺灣醫學史上的黃金時代。這些醫師、研究者就像是國島氏漫畫中所描繪的千手觀音,以醫療技術守護著臺灣島民。
儘管國島氏讚賞醫療的恩惠,但另一方面他也毫不留情地批判臺灣醫學研究體制的僵化。當時醫藥科學這塊領域可說是象徵殖民母國在統治上的重要權力,很難書寫出帶有批判意味的文章。國島氏在「漫畫報導」上則無所畏懼,以幽默詼諧的功力表達市民的心聲,也許可以說是「公眾機構中的千手觀音」。
生於1962年。曾任英語報社《日本時報》(The Japan Times)記者,1993年出版懸疑小說《器官捐贈的野獸》,以小說家的身分出道。2001年起,移居臺灣等地,經採訪後撰寫、發表紀實作品。
小說作品有《世紀末的集團》(実業之日本社)、《香檳塔》(双葉社)、《峇里.夢中景色:沃爾特.史畢斯(Walter Spies)傳》(文遊社)、《殉於峇里的武士:在印尼獨立戰爭中成為英雄的日本兵記錄》(講談社)、《臺灣.消逝在日月潭的故鄉:流浪的邵族人與日本》(ウェッジ)等。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延伸閱讀】
● 日治時代的陳時中!「他」不但擊退病疫還為台灣整建醫療機關系統(上)
● 日治時代的台灣 大稻埕上那些被「金魚」魅惑的大和紳士(上)
● 日治時代的台灣 大稻埕上那些被「金魚」魅惑的大和紳士(下)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