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其實沒用過青龍偃月刀!他甚至根本沒看過這種武器

賈仕勇    2020年11月18日 07:00:00

《三國演義》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中寫:劉張關桃園三結義後,得中山大商人張世平、蘇雙贊助良馬五十匹、金銀五百兩、鑌鐵一千斤。



 



有了這些銀兩和鑌鐵,哥兒仨延請良匠打造趁手兵器。



 



劉備打造了雙股劍,張飛打造了丈八點鋼矛。



 



關羽打造的是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豔鋸」,重八十二斤。



 



雖然小說沒有在這兒具體描繪這三種兵器的形狀,但從名字可以想得到,劉備用的是劍,而劍是可以佩戴在腰間的,屬於短兵器;張飛用的是矛,從名字看,其長有一丈八尺,屬於長兵器。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嘛,從後面關羽奪關斬將、征戰疆場的種種表現看,應該是長柄大刀,也屬於長兵器。關帝廟裡供奉的青龍偃月刀、戲曲舞臺上關公手裡揮舞的道具以及各種畫譜、影視作品傳遞給人們的印象,關羽使用的的確是長柄大刀。



 



不過,小說家言和民間傳說不一定就是歷史事實。



 



且看《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中關羽擊殺袁紹大將顏良的記載:「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遂解白馬圍。」



 



這裡面的一個「刺」字就透露出了關羽用的兵器不是刀。如果是刀,就應該是劈、砍、削、斬等動作,而不應用這個「刺」字。



 



從這一段文字來看,關羽應該是使用了以擊刺為主的長矛將顏良刺倒在地,然後拔佩刀將其首級斬下回去請功。



 



那麼,史書裡有沒有關羽使刀的紀錄呢?有。



 



在《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中:「肅住益陽,與羽相拒。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肅因責數羽曰:『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語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肅厲聲呵之,辭色甚切。羽操刀起謂曰:『此自國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備遂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



 



「羽操刀起」這四個字,說明了關羽原是穩坐席間,看到魯肅當場翻臉,心中吃驚,趕緊拔刀而起,將部下斥退。試想想看,關羽來益陽參加會議,如果像戲曲舞臺上那樣,扛著一把長柄大刀進入會場,太不合情理了。所以,這刀指的還是挎在腰間的佩刀。



 



事實上,非但扛長柄大刀參加會議不合時宜,在當時,騎著戰馬拎一把長柄大刀上戰場也同樣不是很適合。



 



原因很簡單,長柄大刀需要雙手並用,而騎將作戰時必須空出一隻手策馬。



 



也就是說,騎將作戰並不是像演義小說或是影視作品裡描繪的那樣雙手持械上下揮舞,大戰幾十回合乃至幾百回合。要知道,如果真放開了韁繩不對胯下的戰馬進行控制,馬上的人非摔倒在地不可。實際上,「回合」一詞原是表述兵車時代兩軍的戰車互相衝鋒一次的單位,只不過隨著馬鐙的發明、騎將的出現,慢慢演引為騎將的交鋒次數。



 



在戰場上,除了雙方騎兵策馬互相發起衝鋒對砍外,也有一種雙方列好陣勢後,各「出騎將較勝」的鬥將方式。



 



《兵籌類要》中稱:「兩陣既立,各以其將出鬥,謂之挑戰。」這種方式往往並不能影響戰爭結局,大多數時候是為了提升軍中士氣而展開。



 



多數情況下,單挑都是發生在兩軍對陣時,互相奈何不了對方,戰爭呈僵局狀態,為了打擊對方鬥志,就有一方主將躍馬出來向對方單挑。



 



其表現通常是這樣:兩名騎將互從遠處朝對方策馬發起衝鋒,兩馬交合之時驟然出擊,各自運用手裡的傢伙往對方身上招呼,等兩馬擦身而過,即完成一個回合的廝殺。



 



不難想像,兩匹馬本在高速奔跑,馬上的騎將在兩馬交合之際突然一擊是何等快若閃電,重如雷霆。



 



往往要完成這樣的出擊,騎將就必須一手策馬,一手持兵器—而這兵器的首選,當然是長矛一類又尖又長主要用來刺擊的利器了,這樣,單手持矛的同時,往往還要用持矛的手臂夾緊長矛,利用長矛的長度和戰馬的速度及衝擊力擊殺敵人。



 



所以,在古代戰場上,騎將的主要格鬥兵器是長矛或長槊一類,當然,他們的腰間也會佩帶有刀或劍作為輔助兵器。



 



查看一下中國古代冷兵器發展史,也會發現兩漢三國並未出現長柄大刀。《中國兵器史稿》有說:「戟制最盛,矛次之。」《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中都沒有關於使用長柄大刀的記載,只有諸如「長戟百萬」、「載戟挾矛」的記述。出土文物中,也沒有發現漢代長柄大刀。



 



因此,可以斷言,關羽使用的應該是當時最為流行的長矛。



 



至於關羽的刀,最早有文字紀錄的是南朝梁陶弘景的《古今刀劍錄》所載:「關羽,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採都山鐵為二刀,銘曰萬人。及羽敗,羽惜刀,投之水中。」



 



陶弘景的時代距離三國已三百多年,先不說這條記載的可信度,就算可信,則關羽鑄造的兩把刀也應該是短刀,畢竟一個人操作不了兩把長柄大刀。



 



史書記載唐以前出現過長度最長的大刀,應該是南北朝時牛人陳安所用的大刀。《晉書》稱:「安左手奮七尺大刀,右手執丈八蛇矛。」這刀,長七尺,和普通腰刀相比,夠長了,但顯然不能和長柄的丈八蛇矛相比。所以,陳安所用也不是長柄大刀。



 



而且,在唐代以前,中國戰刀的刀型都是直刃。從漢代、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初期的環首刀,到唐代的陌刀、橫刀,都是如此。宋代以後,中國戰刀的刀型才以曲刃為主,典型的如手刀、樸刀等。此類刀型是漢族人在同匈奴、鮮卑、契丹等西域民族交戰或交往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所以,像戲曲或者影視作品中出現的長柄、曲刃的青龍偃月刀,關羽本人不但不能使用,而且連見都沒見過。



 



*本文摘自《熬通宵也要讀完的三國史,台灣東販出版。



 





 



【作者簡介】



 



覃仕勇



 



廣西博白縣人,酷愛讀書寫字,廣西作協會員。著有《熬通宵也要讀完的大晉史》、《熬通宵也要讀完的大唐史》、《熬通宵也要讀完的大元史》、《熬通宵也要讀完的大明史》、《熬通宵也要讀完的大清史》、《歷史裏的隋唐英雄們》、《大唐王朝惹了誰》、《兩宋時代的牛人》、《這才是岳飛》、《大東漢》、《奏摺上的晚明》、《天崩地裂三百年——兩晉南北朝的泣血悲歌》、《功夫皇帝趙匡胤》、《一代名相狄仁傑》、《隱忍與抗爭》、《明滅》、《是誰在抹黑明朝》、《醒醒吧,太平天國不太平》等多部歷史著作。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延伸閱讀】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