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職媽媽要注意!練習善待自己的 4 個注意點

卡拉‧納姆柏格    2020年12月08日 21:00:00

在我研究心理學與社會工作的十多年生涯中,從沒聽過「自我」和「慈悲」這兩個詞連用,一直到我開始尋找遏制抓狂傾向的方法,我才知道原來還有這個概念。



 



幸好,「自我慈悲」並不是那種甜如糖漿的強迫性自愛,而是要注意自己正處於艱難的時刻,選擇用一點溫暖和良善來回應自我。記住,你不是唯一一個會抓狂的人。



 



自我抨擊完全是言語虐待,其實我們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回應自己。我就走過這樣的心路歷程。在意識到自己自責的行為之前,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個很失敗、很不稱職的媽媽。幸好,世界上還有另外一種更好的方法。你不需要時時刻刻反省,默默提醒自己夠好、夠聰明。請試試看以下由研究善待自己的專家克莉絲汀.聶夫博士(Dr. Kristin Neff)所提出的三大步驟:



 



1. 注意到自己的自責行為。



 



注意力是非常強大的力量,我們會在第八章深入探索這個主題。一旦意識到自己有多常在精神上進行嚴厲的自我批判,你一定會很震驚。不要無視這件事,也不要深陷其中難以自拔,還有,千萬不要為了自責而自責。只要注意到自己歷經了艱難的時刻,而且自我回應的方式很爛就好。



 



2. 用回應好友的方式來回應自己。



 



想像一下,如果有個親密好友打電話給你,抱怨自己過了一個很糟的夜晚,還詳述所有細節,說自己徹底失控抓狂,並對此深感羞愧和內疚,你會說什麼?我希望你不會說:「對啊,你超爛。你真是個糟糕的父母,一點也不稱職。管他的。欸,對了,你有沒有試過拿一盤布朗尼和一瓶葡萄酒蹲坐在地上,不要去想其他爸媽為什麼這麼會教小孩,你卻這麼失敗呢?」



 



你不會對別人這麼說,所以也不要對自己這麼說。請試著對自己仁慈一點,例如:「沒關係,養小孩真的難得要命。我只是個普通人。優秀的父母也會經歷糟糕的時刻。我要深呼吸,喝杯茶,孩子會沒事的。」你可能會發現殘酷的想法再度浮上心頭,那完全正常;只要堅持善待自己,弄假直到成真,最後你就會開始傾聽內在的聲音。



 



此外,這也是一個提醒自己注意其他壓力源的好時機。我們很容易忘記生活中各種理智斷線,及其他瘋狂的問題會連帶衝擊到我們的親子教養能力。情緒失控會讓人變得目光短淺,所以請花點時間好好了解一下目前所需處理的一切。艱困的處境只會讓人生變得更難。你並不是在真空狀態下養兒育女,處處都有影響,請將這一點牢記在心。



 



3. 記住,你並不孤單。



 



這句話能翻轉一切,徹底扭轉情勢。我不曉得人類的大腦究竟出於什麼原因、經歷了什麼樣的演化過程,居然能夠欺騙我們,讓我們以為自己是唯一一個飽受煎熬、深陷痛苦時刻的人,但它確實做到了。



 



你可以打電話給你哥哥或最好的朋友、去看治療師、回頭閱讀本書第二章,或是用 Google 搜尋「如何停止對孩子大吼大叫」的方法,如果螢幕上顯示出八千三百萬筆搜尋結果(我說真的),就表示世界上還有其他人為了親子教養與情緒控管問題苦苦掙扎。你不是怪胎,更不是失敗的父母。你只是一個凡人。歡迎來到抓狂爸媽俱樂部,很開心有你的加入。



 



善待自己練習的四個注意點



 



如果你從來沒練習過善待自己,初次嘗試一定會覺得超怪。這有點像用你幾乎不懂的語言說話,很難找到正確的詞語,就算找到了,講話時還是會結結巴巴。加油,撐住。多多練習後,做起來就會比較簡單了。練習過程中,請注意以下幾點:



 



1. 如果不知道該說什麼,就試著對自己好一點。



 



如果孩子在你身邊,而且處於清醒狀態,請盡力而為。你可以跟他們說:「嘿,孩子,我覺得有點煩,所以需要一點安靜的時間。我們休息一下吧?」然後讓他們自己看書、看電視或用電腦。至於你,可以窩在柔軟的毛毯裡,看喜歡的書,寫寫日記,為自己泡杯溫暖又好喝的飲品,傳簡訊給那個總是挺你、能逗你笑的朋友,躺在客廳地板上伸展身體,聽你最喜歡的歌,或是翻看幸福甜蜜的照片,照片中的你們都很平靜,沒有人抓狂。



 



2. 慈悲是一種技巧,練習的次數越多,做起來就會越上手。



 



如果對自己仁慈太難,那就從周圍的人開始。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練習善待他人,例如簡單抬頭、微笑,向雜貨店店員打招呼。常常對陌生人微笑,能讓你在滿腦子只想掐死某人時比較容易冷靜下來,切換到友善模式(包含善待自己)。



 



3. 看看身邊有哪些人能幫你提升表達慈悲心的能力,多和他們相處。



 



找出那些會用支持和理解來回應你的困境的人,並與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對象是誰並不重要,只要他們能用同情心與接納來回應,不會拚命批評、論斷你就行了。



 



4. 在無壓力的狀態下練習。



 



抓狂時你很難展現善待自己,但這時偏偏是最需要這樣做的時候(詳見第九章)。在面對小失誤和小出醜時好好善待自己,能幫助你做好準備,應對最艱困的挑戰。



 



請盡可能保持慈悲心與同情心。這種心境能幫助你在崩潰後平靜下來,降低日後對孩子抓狂的機率。良善來自前額葉皮質(也就是成熟的大腦),當你讓這部分的大腦上線,就是在抑制邊緣系統的力量,拒絕讓這個在顱骨內到處跳來跳去的瘋狂小孩掌控你的言行舉止,進而縮小情緒地雷,這樣下次孩子伸出手指準備按下地雷時,你就不會那麼敏感了。



 



*本文摘自崩潰媽媽的自救指南:保持冷靜、化解親子衝突的怒氣平復法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卡拉・納姆柏格博士(Carla Naumburg, PhD)







作家、演講者、臨床社會工作者和親子專家,透過她的指導,能為正因教養受苦的爸媽減輕壓力並增加生活樂趣。她的文章常發表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赫芬頓郵報》和《心靈雜誌》等雜誌上。其他著作有 《準備,調整,呼吸:與孩子一起練習正念,打造平靜的家庭氛圍》(Ready, Set, Breathe: Practicing Mindfulness with Your Children for Fewer Meltdowns and a More Peaceful Family)和《活在當下的親子教養心法:如何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物》( Parenting in the Present Moment: How to Stay Focused on What Really Matters )。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