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這本書來讀的人,多半都是頭一次想多加了解思覺失調症,也許是因為他們所關心的人最近被診斷出得了這個疾病,也許單純是出於學術的興趣。因此,我們的目標是要清楚地勾勒出這個疾病的基本樣貌,而且盡量不用專業術語(雖然有時在所難免)。
很多人對思覺失調症的第一印象是從電影、電視或報章雜誌得來的,印象形成之前他們從未遇過患有這種疾病的人。這些報導和描寫當中,有一些很平實準確地呈現了思覺失調症的某些側面,是很有用的輔助資料,可以幫助讀者在閱讀這本書時更充分認識這種疾病(但都無法面面俱到)。
舉例來說,在電影《美麗境界》裡的約翰.納許(John Nash)以及《心靈獨奏》裡的納撒尼爾.艾爾斯(Nathaniel Ayers),如實呈現了這兩位病患對這個疾病的親身經驗。《夢幻狂殺》(Clean, Shaven)、《怵目驚魂28天》(Donnie Darko)、《奇幻城市》(The Fisher King)等電影也非常合理地捕捉了思覺失調症的真實情況。
然而更常見的是,有些作家和劇作家謬誤地醜化了思覺失調症,讓很多沒有實際接觸過這種疾病的人形成負面觀感也把它污名化。我們將在後續的「什麼不是思覺失調症」那一章討論這些不實描述,此處先來談談這個疾病的主要事實。
請記得,思覺失調症是最複雜多變的人類疾病。這是一本談思覺失調症的教科書,但書裡沒有思覺失調症的「範例」。否則你閱讀範例陳述時也許會一面看一面想:「這一點也不像我見過或遇過的情形」。我們盡可能描繪出思覺失調症的大致模樣,讓讀者能夠在見到思覺失調症時辨認出來並且有所理解。
我們用個案的一些軼事趣聞來說明這個疾病的特徵,但是這些可能跟你見識過的思覺失調症不太一樣。你見過或遇過的思覺失調症,很可能只顯現出部分特徵。因此,本書所要呈現的是思覺失調症的整體狀況,而不是所有罹患這個疾病的人呈現出的所有症狀細節。
思覺失調症是一種精神疾病,會對病人本身、家屬和社會帶來很大的衝擊。病患的視覺、聽覺和其他處理外界訊息的能力(也就是知覺),會出現形形色色的問題。病人常態的思考模式、情緒和行為也會受到損害。對於很多思覺失調症病患來說,生活的這些基本面出現問題,會癱瘓日常生活的功能。這些問題可能導致終身失能,反覆住院,很困難維持家庭關係和社交關係。
由於病患受困於內在狀態而且無能與外界溝通,加上一些混亂行為時而發作,他們的社交關係通常也是支離破碎。對家屬來說,要照顧罹患精神疾病的親人,還要背負家人有精神病的污名,也是沉重不堪的負荷。由於思覺失調症這種嚴重的疾病很常見,在當今被視為主要的公共衛生問題。
不論是從病因(原因)還是臨床表現(症狀)來看,思覺失調症都是非常複雜的疾病。雖然人類研究這種疾病的歷史已經超過一百四十年,對於它的病因、病程和治療,我們要了解的還有很多。
不過最近四十年來出現了大幅的進展,部分的進展來自研究方法的提升,譬如腦部造影和分子基因技術。另一個來源則是思覺失調症診斷標準的持續改進。我們目前把思覺失調症看成是異常心理學上的一個系列或「光譜」(spectrum)上的一個點(或端點endpoint),而不把它視為單一的疾病。這個觀點改變了界定這個疾病的很多提問方式。
思覺失調症「光譜」的概念,囊括了思覺失調症以及許多相關的──但一般而言較輕微的──狀況,並不是新的概念。提出這概念的是尤金.布魯勒(Eugen Bleuler)博士,他在1911年的文章《早發性癡呆》(Demenia Praecox)或《思覺失調症候群》(The Group of Schizophrenias)便預示了我們當今的觀點。
我們現在知道情感思覺失調症(schizoaffective disorders)以及思覺失調型(schizotypal)、妄想型(paranoid)、孤僻型人格障礙症(schizo personality disorders)都和思覺失調症有共同的一些症狀和病因。
這方面的知識有助於我們探究其共同的風險因素和治療方法。換句話說,我們對思覺失調症基本面的知識不斷增長,也有助於我們更加了解思覺失調症光譜上的其他疾病。
美國雪城紐約州立大學上州醫科大學(SUNY Upstate Medical University)精神醫學遺傳流行病學暨腦神經研究室(Psychiatric Genetic Epidemiology & Neurobiology Laboratory)主任;精神醫學暨行為科學、神經科學與生理學以及公衛和預防醫學副教授;精神醫學研究副主任。
美國雪城紐約州立大學上州醫科大學特聘教授;美國麻州波士頓中央醫院小兒精神藥理學研究計畫(Pediatric Psychopharmacology Research Program)資深科學顧問;美國麻州波士頓哈佛大學醫學院講師。
中研院院士;加州大學教授;行為基因體學Lewis Judd名譽講座教授(Lewis Judd Endowed Chair in Behavioral Genomics);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精神醫學系特聘教授及行為基因體中心(Center for Behavioral Genomics,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主任。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延伸閱讀】
● 為何變得容易生病?洛桑醫師教你因時養生 掌握一天的「時間醫學」
●「冷底」易導致免疫力下降!醫曝 5 招教你免疫力翻 5 倍
●「霜降」養生法!寒的人吃咖哩、熱的人吃蜂蜜 預防性補冬正當時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