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酌怡情稱之為「買春」 飲酒的方式之多可謂千奇百怪

黃桑    2020年12月27日 09:00:00

酒,自古以來,不僅與華夏歷史文明相融相生,而且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古人認為酒乃「春」也,酒亦常以「春」來命名。所以,買酒又叫買春。



 



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最早出現的酒,據說源於夏朝的釀酒始祖杜康。司空圖《詩品‧典雅》云:「玉壺買春,賞雨茆屋。」意思是用玉製的酒壺去買酒。



 



傳說杜康有一天飯菜太多吃不完。為了不浪費、省錢,他把剩飯存放在樹洞裡。結果這些剩飯,經歷穀物發酵,非但沒有變臭,反而釀成了白酒。



 



直到元代,都是透過穀物發酵釀製而成,元代之後,才有蒸餾酒。香甜可口的穀物發酵酒度數低,實際的酒精度數相當於現在的 3-10% 左右。



 



唐朝最強「迷弟」一杜甫,曾經激情寫詩誇「偶像」李白,「鬥酒詩百篇」。按唐代度量(小量制)計算, 1 升約等於現在的 200 毫升。李白飲酒1斗,約等於喝了 2,000 毫升,也就是 3 瓶啤酒左右。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杜甫《飲中八仙歌》



 



奇葩古人的巨大腦洞還表現在 360 度花式飲酒大法。宋朝酒壇「網紅男孩」,石延年和蘇舜欽,靠著飄逸的飲酒姿勢,一夜之間竟刷爆大宋的「頭條」。



 



姿勢一,鬼飲。



 



晚上不點蠟燭,躲在烏漆嘛黑的地方,時不時跑出來喝一口酒,喝完又躲起來。此喝法叫鬼飲,講究神出鬼沒,極其考驗手速,是單身人士的鍛煉首選!



 



匿於四旁,一時入出飲,飲已復匿,謂之鬼飲。―《夢溪筆談》



 



姿勢二,鶴飲。



 



喝一杯,爬一次樹,爬完下來再喝第二杯酒。簡直要練出一身絕世輕功了,不管是爬樹的技巧還是速度,靠喝酒能速成。



 



鶴飲者,一杯復登樹,下再飲耳。《畫墁錄》



 



姿勢三,鱉飲。



 



這種又名「王八飲法」,全身包裹在布裡,只露出頭喝酒,喝完又縮回去。似乎對治療頸椎病十分有幫助。



 



以稿束之,引首出飲,複就束。―《夢溪筆談》



 



姿勢四,囚飲。



 



披頭散髮,光著腳丫,穿戴著刑具喝酒,別具誘惑。這根本就是腦子有洞。



 



露發赤足,著械而坐,謂之囚飲。―《夢溪筆談》



 



飲酒的方式之多,可謂千奇百怪。縱然古代的酒度數低,但酒鬼的宗旨是,喝酒不搞事就等於白喝!



 



魏晉時期名士劉伶,是非常有名的酒鬼。據說這位大哥一喝多了,就愛脫光衣服裸奔。哪怕有朋友來家裡喝個茶,他發起酒瘋來也不會感到害臊。



 



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褌衣,諸君何為入我褌中!―《世說新語》



 



唐朝書法界的草書名人張旭,同樣是個酒鬼,他喝酒還喝出犀利的技能―寫醉草。寫醉草的第一步,喝醉,用手把頭髮打散;第二步,把頭髮蘸著墨汁頂到牆上,開始揮毫。



 



張旭以王羲之的書法為基底,得法於張芝,發展了傳統的草書,與懷素開創了草書的全新境界。除了歌手梁靜茹,也就只有喝醉酒才能給他「勇氣」,挑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自己。



 



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杜甫《飲中八仙歌》



 



關於喝酒這件事,戰國名醫扁鵲已經意識到一個道理:小酌怡情,大飲傷身,強灌灰飛湮滅。久飲酒者潰髓、蒸筋、傷神、損壽。



 



然而,即便是這樣,也不要輕易保持清醒,因為在派對上最危險的情況,莫過於眾人皆醉我獨醒。要是最後就剩你一個清醒,那還有誰能夠替你買單呢?不說了,我要買春去了。



 



 



*本文摘自《古人比你更會玩1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黃桑



 



1997年進入化妝造型行業,經過20餘年美學素養沉澱和技藝實踐,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化妝造型風格與具有國際時尚前瞻性的藝術理念。多年來,致力於造型人才的培養,學生已經數以萬計。曾出版《人像攝影&化妝指南》一書,連續20週位居銷售榜前列。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