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戰後不少潮汕人跟隨國民政府來到臺灣,氣候與潮汕地區相似的高雄成為許多人落腳地的首選,從鼓山哈瑪星到鹽埕區聚集不少潮汕移民,來自廣東澄海的杜象(一九二九~一九八二)也是其中一位。杜象原本只是一位年輕小夥子,但藉由自身努力,在高雄創立「赤牛牌沙茶醬」,在臺灣的沙茶消費上扮演重要角色。
一九四七年國共內戰國民黨一路南退,到了廣東澄海一帶由於兵源不足,就地招募年輕人從軍,當時年僅十八歲的杜象為了躲避從軍渡海來臺,先到高雄潮汕人開設的工廠學做冬菜。
「冬菜」是一種特殊佐料,在潮汕地區相當普遍,通常以大白菜為原料,採收後風乾脫水,切細後以蒜頭、鹽和五香味素醃製而成,適合放入湯品內添味,一般人品嚐鴨肉冬粉、豬舌冬粉與餛飩湯都會添加冬菜,讓食物更加美味。
到了一九六四年,杜象與妻子杜謝阿越(一九三三~一九八九,彰化和美人)決定自行創業,他們選定高雄市三民區安宜里的自行橫巷開設「順合興」食品工廠,專售潮汕口味的特殊食品,即冬菜和沙茶醬。
對杜象來說,之前在冬菜工廠累積的經驗對他幫助甚大,他成功地開創三種品牌的冬菜,分別是「寶島牌」、「人馬牌」和「麒麟牌」,銷售範圍遠從屏東到臺北。
此外,杜象對沙茶醬製作也相當用心,希望把正宗潮汕沙茶味道帶入臺灣,因此對於食材甚為講究,以花生、白芝麻、五香、蝦米、扁魚與特殊中藥材調製而成,並以「赤牛」作為主要商標,搭配「黑牛」與「黃牛」兩種副牌,以體態健壯的牛隻為商標,營造活力健康的形象!
杜象積極推廣沙茶醬產品,然而過程卻不如想像中順利。杜象的媳婦吳錦足在訪談中說明,沙茶是二次戰後才由潮汕人引進臺灣的特殊調味料,當時大部分臺灣人對此商品非常陌生,再加上品牌有「牛」字,致使消費者誤以為沙茶醬含有牛肉成分而不敢購買。
誠如所知,傳統臺灣社會以牛耕作,農民感念牛隻辛苦而忌食牛肉,也有一些人基於宗教因素不吃牛肉,上述因素使得創業初期的產品銷售並不順利。
不過,一九七九年「順合興」公司有了新契機,杜象成功爭取到國防部福利中心的訂單,「赤牛牌」沙茶醬與相關產品得以推廣到軍公教消費者身上,公司業績穩定成長並在市場上累積相當的消費客群,坊間小吃店家喜愛使用「赤牛牌」沙茶醬炒飯、炒麵以及烹飪燴飯。
現存照片保留了當年「赤牛牌」沙茶醬的樣貌,當時的容器分為兩種,第一種是黃色鐵罐包裝,再印上商標,紅黑色字體搭配鮮豔的黃色,非常顯目。此外,為了讓消費者知道如何使用這種新調味料,包裝上也載明「沙茶醬用法」。
鐵罐裝沙茶醬容量大,主要銷售至餐廳或機關團體的廚房。第二種是玻璃瓶裝沙茶醬,瓶身與瓶蓋皆印有「赤牛牌沙茶醬」商標,透過玻璃瓶身映照出色澤褐麗的沙茶醬,更顯滋味誘人。
杜象深諳廣告行銷的功效,一九七O年代電視逐漸普及,他安排幼子杜亨堅拍攝廣告推銷自家商品,可愛的模樣吸引不少婆婆媽媽,並營造「赤牛牌」價錢公道(十元)、老少咸宜的形象。
杜象也請影星田文仲為「赤牛牌」設計行銷,並找來大明星凌波拍攝廣告,透過水汪汪的眼神傳遞沙茶醬的好滋味;另也邀請陶姑媽和諧星「矮仔材」、「大肥玲玲」拍攝廣告,強調沙茶醬烹調出來的美味。
此外,「順合興」食品的外送車輛小巧可愛,車身漆上「赤牛牌」沙茶醬圖案,由於當時汽車並不普遍,更加深了大家對於這個品牌的印象。
總結來說,「赤牛牌」沙茶醬訴說的是潮汕小夥子杜象戰後來到臺灣,胼手胝足的創業故事,特別是他透過影視歌星與電視的宣傳,將沙茶醬的美好味道從高雄傳到寶島各地。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歷史學博士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研究興趣為近代日本史、近代臺灣史、移民與食物史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