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房原來這麼可怕!運動器材充滿致命細菌 健身前後必須做好這 7 件事

馬庫斯.艾格特博士、法蘭克.塔杜伊斯    2021年03月11日 21:00:00

 



運動會殺了你?談談健身房裡的細菌



 



多特蒙德足球隊(Borussia Dortmund)的球迷們在一九九七年的晚秋裡,殷殷期盼著一個戰功彪炳的球員歸隊。這個球員是馬提亞斯.薩默爾(Matthias Sammer),當年三十歲的他,在一場德國甲級足球聯賽的比賽中膝蓋受傷,然後被送往柏林動手術。一切看來似乎都是標準作業程序。



 



在這個時間點,沒有人會料到,身為多特蒙德和德國國家代表隊明星球員的他,從此再也無法以球員的身分踏上球場。更少人知道的是,當球迷們數著日子等他歸隊時,薩默爾正在與死神搏鬥。



 



手術結束之後,這位運動員的膝蓋腫脹得異常嚴重,醫師們對此毫無頭緒,後來才查出,原來薩默爾感染了多重抗藥性細菌,它們正在啃噬他受傷的膝蓋軟骨。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致命感染,醫師使用的各種抗生素都一一失效。最後只剩下唯一一個備用計畫能夠挽救這名足球員的性命了。



 



然後,奇蹟發生,藥物終於開始反攻,薩默爾僥倖保住性命,真是萬幸!很多感染上這種多重抗藥性細菌的病人都沒能活下來。在德國醫院裡,每年都有一千至四千名病人死於院內多重抗藥性細菌感染。



 



薩默爾的案例有什麼特別之處嗎?一九九七年,當時只有少數人知道 MRSA 這幾個字母的組合代表什麼,而薩默爾非自願性地在這個如今已廣為人知,且引起不小恐慌的議題上,成為了某種先驅。



 



MRSA 是「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Multiresistenter Staphylococcus aureus)的縮寫。葡萄球菌是皮膚上的細菌,據估計,高達百分之五十的人身上都帶有葡萄球菌,但這沒什麼好驚慌的,這些細菌通常附著在皮膚或黏膜上,例如鼻腔裡。只不過,當人們受葡萄球菌感染時,分離檢測出的葡萄球菌菌株,大約百分之十至二十五都具有多重抗藥性。



 



 



皮膚上的危險居民



 



MRSA 跟其他會引起感染的細菌不同,它不會讓健康的人生病。只有在病人的免疫系統遭受嚴重攻擊,或這種細菌進入傷口的時候,才會成為問題。薩默爾的例子就是這樣。



 



而毀掉這位歐洲一九九六年度球員運動生涯的 MRSA,究竟是從哪兒來的,大家仍然沒有答案。然而,可以想像的是,這種細菌潛伏在他的皮膚上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一般而言,每個人都有可能遭 MRSA 感染,而且運動員如果從事的運動項目會有肌膚接觸的話,感染的機率更高。



 



還有,平均來說,運動員也會因為受傷或其他療程需要,例如物理治療,比較經常暴露在醫院環境。除此之外,他們經常逗留的場所,像更衣室或健身房,這些地方的衛生標準往往差強人意。



 



馬提亞斯.薩默爾的故事因為他個人的知名度,引起了廣大的關注。他在不久之前,才親自將那次感染 MRSA 的悲劇公諸於世,只不過,卻沒能引發什麼有意義的討論。



 



這在美國就不同了。各類運動(例如籃球、冰上曲棍球和美式足球)的聯盟裡發生的各種感染個案,已使得聯盟或協會負責單位確信,這種超級細菌帶來的威脅十分嚴峻。



 



正如《紐約時報》所報導的,國家美式足球聯盟(NFL)已發行了一本三一五頁的手冊,來幫助球員避免感染 MRSA。手冊裡鉅細靡遺地列出衛生準則清單,甚至包含了清潔劑正確的裝瓶方法。



 



葡萄球菌是皮膚細菌,所以只要是與人接觸,或者觸摸東西,到處都有它們──包括 MRSA。因此,具有運動傳統的大學無不致力於尋找能遏止細菌擴散的物質和措施,將細菌在萌芽之際就撲殺掉。於是,許多高度現代化且昂貴的方法誕生了,例如使用臭氧來消毒運動器材,因為臭氧能夠非常有效地殺死細菌。



 



 



像職業球員般散播病菌



 



可惜,我們幾乎沒辦法期待一般的運動能享有如此昂貴的清潔措施,而這可能會漸漸成為一個問題,因為如今,業餘人士的運動場所幾乎已經到達專業級的水準了。



 



二○一七年,德國大約有一○六○萬人在超過八九八八家健身房中運動,根據一項問卷調查的結果,大多數健身房會員每週健身多次。



 



基本上,這些業餘人士接觸到危險病菌的機會,不會比專業運動員少。有幾個檢測健身房細菌密度的實驗發表了引人關注的數據。



 



某個檢測發現,在跑步機和健身車的把手上,每平方公分有超過二十萬隻細菌。每平方公分的啞鈴則有十八萬隻。對健身房進行的分子分析證實,其中主要是典型的皮膚細菌,例如葡萄球菌,也常態性地發現MRSA的存在。



 



我們該怎麼解釋這麼高的細菌密度呢?



 



在健身房這類的溫暖環境中,身體會透過急促的吸吐氣、唾液以及(尤其是)排汗來排出很多熱氣。做運動時,人們特別會透過汗腺的汗液來冷卻皮膚。而汗液主要由水、鹽和小生物分子如乳酸、胺基酸、尿素與胜肽(Peptiden)組成。



 



在我們身上,細菌居住密度最高的前幾名是口腔和皮膚,每平方公分的腋窩大約可以找到一百萬隻細菌。



 



對微生物來說,汗液不是很友善的生存環境,因為它又酸又鹹。但是皮膚微生物對於和皮膚分泌物共同生活已經習以為常了。汗液還可能把微生物從比較深層的皮膚帶到表面,如此一來,當我們用汗水淋漓的皮膚觸摸物體表面時,就會有更多微生物被轉載其上。



 



所以健身時和健身後,遵守基本的衛生規則就更重要了。但是健身教練卻觀察到許多令人費解的行為,尤其是年輕人,健身完沒洗澡就換上衣服離開,雖然這麼做可能是因為想避開不那麼舒服的淋浴間。



 



另外,在年輕族群間,還有一個風氣也值得注意:使用刮鬍刀替全身除毛。這麼做有很高的風險會割傷皮膚,讓細菌從這些傷口進入體內器官。



 



 



健身房衛生小撇步



 



1. 健身結束後洗手,上完廁所也要洗手(請為一同健身的同好著想)。



 



2. 毛巾多帶幾條,可以鋪在健身器材上(兩面不同顏色的毛巾:一面接觸器材,另一面可以坐)、可以擦汗,也可以用在淋浴後擦乾身體。



 



3. 淋浴後確實擦乾足部,腳趾之間也要仔細擦乾;要穿浴廁拖鞋(預防足部真菌感染)。



 



4. 生病時不要去健身房;傷口要貼OK 繃或者妥善包紮。



 



5. 運動服和毛巾等,健身完要馬上清洗,清洗時的理想溫度為攝氏六十度,並且使用洗衣粉。機能衣能洗多高的溫度,就洗多高的溫度。沒有必要使用特殊清潔劑。衣物要確實晾乾,鞋子也是。



 



6. 健身房應當定期清潔健身器材(詢問清潔時間表)。



 



7. 別吃同化類固醇(Anabolika),會削弱免疫力。



 



 



*本文摘自《少了微生物,我們連屁都放不出來:細菌病毒如何決定人類的生活,以及我們該如何自保?》,如果 出版。



 





 



【作者簡介】



 



馬庫斯.艾格特博士(Prof. Dr. Markus Egert)



 



生於一九七二年,大學讀的是生物學,博士學位則主攻分子微生物的生態學。在清潔衛生與藥妝產業工作了幾年之後,從二○一一年開始,成為富特旺根應用科學大學(HFU)微生物學與衛生學的專任教授,專門進行人體與居家環境微生物群的研究與教學。



 



法蘭克.塔杜伊斯(Frank Thadeusz)



 



生於一九七一年,在波鴻(Bochum)和柏林研讀歷史學、政治學與北美學。二○○七年開始擔任新聞刊物《鏡報》(Der Spiegel)編輯,專門負責科學與科技主題。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