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借的「東風」從哪裡來?背後其實有科學根據

李不白    2021年04月28日 07:00:00

首先可以肯定不是諸葛亮借來的。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自有它的運行規律,不會為了人間的一場戰爭而去偏袒誰。



 



但歷史上記載確實有這場風,只是這風是如何產生的,翻遍各種資料,也沒一種說得明白,大多數只是「可能」、「正常」、「不奇怪」這種模棱兩可的答案,沒有一個能給出明確的說法。有的還扯上什麼「地球偏轉」、「氣壓梯度力」等等一大堆專業名詞,簡直不知所云。



 



我們就試著從地理的角度來解釋一下。



 



要知道東風從哪裡來,就得先瞭解一下風是怎麼產生的。



 



權威的解釋是:風是由空氣流動引起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太陽輻射差異引起的。



 



通俗點說就是太陽照在不同的地方造成溫差,因為有溫差空氣就要流動,於是風產生了。在地球上,這種因太陽輻射差異而造成地球表面溫度不均從而引起的大氣運動,叫大氣環流。大氣環流有固定的規律,它所產生的風叫信風。



 



顧名思義,信風就是很講信用,一年到頭都來自同一個方向。但中國的地理位置很特殊,我們地處歐亞大陸的東端,不但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阻隔信風的長驅直入,身邊還有世界最大的一片水域——太平洋,所以影響中國的風主要是季風。



 



季風就是因季節不同而變化的風,給我們的直觀感覺是,一到春天就是「吹面不寒楊柳風」,而冬天一旦來臨就是「北風卷地百草折」。簡單地說,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冬天刮西北風,夏天刮東南風,春秋正是兩種風交替的時候。因為我們喜歡簡稱,所以常把西北風稱西風或北風,東南風稱東風或南風。



 



這裡我們先不管信風的問題,只說和中國有關的季風,那麼季風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



 



在物理學上有個詞叫比熱。就是相同品質的物質升高或下降單位溫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熱量。有點繞口,我們打個比方,同樣的一鍋水和油,水的比熱大,我們要燒開一鍋水比較慢,而燒開一鍋油就快得多,這就是因為二者的比熱不同造成的。拿我們生活中的感受來舉例,夏天的時候,如果湖邊有塊大石頭,它會曬得燙屁股,而湖裡水還很清涼,這是因為水的比熱大,在吸收相同熱量的情況下,水升溫慢,石頭升溫快。



 



同樣的道理,到了隆冬季節,你再摸一摸湖邊的那塊石頭,會感到很冰涼,而湖裡的水還有溫度,魚兒在裡面游泳也不會凍死。在我們日常所見的物質當中,水的比熱是最大的,所以在接受同樣太陽光照的情況下,水的溫度上升得最慢。反過來,在散失熱量的情況下,水下降的溫度也最慢。為什麼感冒時要多喝水,也是這個道理,水能保持你的體溫相對均衡。



 





(時報出版提供)


 



我們可以把歐亞大陸比作那塊石頭,那個湖就是太平洋。夏季來臨的時候,北半球吸收的熱量大於散發的熱量,整個北半球開始升溫,歐亞大陸因為是砂石土壤結構,比熱小,升溫快,而太平洋全是水,比熱大,升溫慢。



 



升溫快的地方,表面的空氣被加熱,熱空氣因密度小而上升,形成低壓(你可以想像一下,腦袋頂上的空氣往上跑了,是不是壓力小了?所以叫低壓);而在太平洋地區,情況恰好相反,貼近水面的空氣溫度低於附近空氣的溫度,冷空氣因密度大而下沉,形成高壓。高壓區的空氣一定會往壓低區跑,於是太平洋的暖濕氣流向歐亞大陸移動,這時東南風就產生了。



 



同理,冬季的時候,太陽去照顧南半球了,北半球散失的熱量大於吸收的熱量,氣溫也一天比一天低。還是因為水的比熱大,在散失相同熱量的情況下,太平洋的溫度降得慢,而歐亞大陸降溫比較快。也就是說,太平洋上的空氣溫度比較高,熱空氣上升,形成低壓;而歐亞大陸地表空氣的溫度比較低,冷空氣下沉,形成高壓。高壓區的空氣向低壓區流動,於是乾冷的西北風就產生了。



 



整個中國大環境下,季風的改變是因為地球的公轉而產生的,不會受任何其他條件的影響。赤壁之戰發生在建安十三年(208年)的冬天,兩千年前的地球和今天的地球一樣圍繞著太陽轉,沒有任何改變,所以戰發時,中國大部分地區刮的是西北風,赤壁之戰所發生的地方,即今天的湖北省,屬於季風區,毫無疑問刮的也是西北風。



 



會不會有特殊情況呢?



 



季風的產生,其實可以用另一句話來概括:它是由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引起的。但我們為什麼不用?因為這句話是用來描述海陸風的。



 





(時報出版提供)


 



海陸風產生的原理其實和季風一樣,只不過它不隨季節變化,而是隨日夜變化,而且發生在局部地區,主要是沿海。



 



海邊的白天日照強,陸地升溫快,海水升溫慢,於是在陸地形成低壓,海面形成高壓,高壓區的空氣向低壓區移動,形成海風。



 



晚上,情況反過來,海洋和陸地開始向大氣散熱,陸地降溫快,海面降溫慢,於是在陸地形成高壓,海面形成低壓,高壓區的空氣向低壓區移動,形成陸風。



 



這就是海陸風形成的原理,它可以在大環境盛行季風的情況下,在局部地區形成自己的風向。當然,這個時候的季風不能太強勁,否則海陸風起不了作用。



 



內陸沒有海,如果把海換成湖,那麼在相同條件下也會產生這種風,為了區別,我們就稱它為湖陸風。



 



那麼在赤壁附近是否有產生湖陸風的條件呢?



 



首先要有水,然後才有這種可能。



 



如果我們打開赤壁附近的地圖,會發現這附近只有長江,長江的水域面積小,而且呈帶狀,還不足以對局部氣候產生影響,所以我們還得再找,看看是不是還有別的水域,或者類似水域的東西。



 



如果把時光倒流,還真就發現這裡曾經有一大片水域,那就是雲夢澤。



 





(時報出版提供)


 



先釐清一個概念:古雲夢澤和雲夢澤。



 



遠古的時候,從湖南到湖北都是一片汪洋,這就是古雲夢澤。後來,由於長江泥沙的堆積,長江以北形成雲夢澤,長江以南形成洞庭湖及其附近的平原。之所以南北有差別,是因為北邊還有一條漢水,漢水所攜帶的泥沙同樣在這裡堆積,所以北邊沒有遺留下一個像洞庭湖那樣的大片水域(洪湖是明清時期才形成的,體量也不能跟洞庭湖比),而是一群小湖泊,像珍珠一樣散落其間。



 



雲夢澤是對長江以北這一帶湖泊的總稱。也就是說,雲夢澤是一片大大小小的湖泊,這裡面也有沼澤,還有可勉強供人行走的小路,這樣的地理條件雖然不能跟海洋相比,但因為含水量很大,和一個大湖已經沒有什麼區別。



 



東漢時期,雲夢澤還在。到三國時期,雲夢澤剛剛沉積下來,但並不穩定,水域面積依然很大。實際上我們看三國時期的地圖就會發現,當時的城市主要建造在沿雲夢澤的邊緣地帶,原因就是這裡依然是湖泊縱橫、沼澤遍地,不適合人類居住。後來的江漢平原,正是雲夢澤沉積後形成的。



 



即使是今天,江漢平原上依然星羅棋羅布著數不清的湖泊,所以我們可以想像,在三國時期,雲夢澤的水依然很多,我們完全可以把這裡看成是一大片水域。



 



解決了水的問題,我們再來找山,那麼赤壁附近有沒有山呢?



 



好在不管人類歷史如何變遷,山脈的變化極小,在赤壁的東南方向,的確有座大山,這就是幕阜山。幕阜山是今天湖北和江西的界山,體量也夠大,足以改變這一帶的局部氣候。



 



好了,我們以赤壁為中心,它的西北方有雲夢澤,東南方有幕阜山,這一山一水,只要條件達到,就可以產生我們前面所說的湖陸風。



 



假設在某個冬日,赤壁一帶風和日麗,幕阜山因為是岩山結構,比熱小,受日光照射後升溫快,形成低壓;雲夢澤含水量大,比熱大,升溫慢,形成高壓——高壓區的氣流向低壓區移動,產生西北風,這和當時的季風風向一致。



 



到了晚上,幕阜山因為比熱小,溫度很快就降下來了,冷空氣下沉,形成高壓;而雲夢澤的水在白天接受太陽照射後溫度已經很高了,此時下降得也慢,熱空氣上升,形成低壓——這時高壓區的氣流向低壓區移動,也就是幕阜山的氣流向雲夢澤移動,於是東南風就產生了。



 



可以得出結論,在季風活動不強的時候,只要這裡白天太陽好,那麼到了晚上,就會產生東南風。



 



按《江表傳》記載:「時東南風急。」可見當天確實刮了東南風,風還挺大。這裡的「江表」指的是江東,我們知道一個成語叫「表裡山河」,表和裡對應,就是外的意思,今天還常用一個詞「外表」,外和表其實同義,江表就是江外,從中原政權的視角來看,長江以外就是江南,一般特指長江下游的江東,三國時就經常稱江東為江表。從緯度上講,建業比江陵還靠北,與襄陽相當,但我們很少稱荊州的南部為江南,是因為荊州的核心地帶都在江北。



 



言歸正傳,為什麼要強調白天是個大晴天?為什麼要強調幕阜山?



 



因為只有白天日照強,雲夢澤的水溫才會高,這樣到了晚上,和陸地上的氣壓反差才會大,氣壓反差大也就意味著風大。同樣的道理,如果沒有幕阜山,只要有陸地,和雲夢澤之間也會形成湖陸風,但一般的陸地組成成分是土壤,土壤都含有一定水分,這樣和湖水的比熱差別就小,而幕阜山是岩石結構,石頭裡面不含水分,比熱更小,這樣溫度下降得更快,和雲夢澤之間的氣壓差也就更大,產生的風也就越強勁。



 



歷史上並沒有記載赤壁之戰到底是發生在晚上還是白天,但按我們以上的分析,白天產生的仍是西北風,只有晚上才會產生東南風。這一點,《三國演義》裡說得很清楚:傍晚時並沒有起風,周瑜急了,怪諸葛亮說大話,一直等到三更時分東南風才起。三更即是半夜,也就是夜裡十二點。這非常符合我們的推測,太陽剛下山的時候,幕阜山上的溫度還沒有降下來,必須要等到深夜,幕阜山上的氣溫足夠低,才能產生湖陸風。



 



事實上,正是由於雲夢澤的存在,曹操敗走華容道的時候才會狼狽不堪。曹操從烏林撤往華容,正是穿過了雲夢澤,雲夢澤裡固然有路,但沼澤泥濘遍地,非常不好走,很多老弱士兵就是在這次逃跑中填了泥坑。



 



還有一個問題,孫劉聯軍用火燒赤壁的方法大破曹軍,不是一時興起,而是精心準備的。那麼他們怎麼知道會有東南風呢?



 



這個其實不難理解,諸葛亮說為將者要懂天文地理,但中國古人的地理氣象知識有限,我們今天靠著衛星雲圖預測天氣還經常有判斷不准的時候,何況當時!但別忘了中國是個農耕民族,農耕是靠天吃飯,所以對氣象的記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這裡的官吏,一定會對當地的氣候做詳細的記錄,久而久之,他們也發現了,這裡在冬天的時候,偶爾也會刮東南風。



 



孫、劉聯軍正是有這個先決條件,才決定用火攻。但東南風到底會在哪一天刮,歷史記錄得再詳細,也無法預測將來要發生的事,所以他們一邊準備一邊等待,到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時候,只等那半夜裡東南風一起,火借風勢,風助火威,燒得曹軍丟盔卸甲,落荒而逃。歷史也因這場大火而改變。



 



赤壁之戰後,曹操損失慘重,倉皇退往江陵,孫劉聯軍水陸並進,一路追擊。曹操擔心後方不穩,留曹仁、徐晃繼續留守南郡(治所江陵),文聘守江夏(江北部分),樂進守襄陽,自己則退往北方休整。



 



曹操大概自己也沒想到,這一去,終其一生都沒有機會再來荊州。



 



*本文摘自《用地理看歷史:荊州,為何兵家必爭?,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李不白



湖北黃岡人,知名作家。



 



畢業於武漢大學地圖學專業,從事地圖編輯工作十餘年,策劃、出版近百種地圖冊。從小喜歡文學,因文學而讀歷史,二十多年筆耕不輟。



 



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局》、《活見鬼》、《歸去來兮》,以及系列小說《麒麟臺》等。



 



其《用地理看歷史》系列作品圖文並茂,融地理、地圖、歷史、文化於一體,深受廣大讀者喜愛。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