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原住民」分成定居高山的族群,及分布於平地的平埔族。平埔族融入了漢人社會,無論是福佬人、客家人,甚至是外省第二代、第三代,或多或少都可能有平埔族血統,林媽利教授透過DNA分析,發現 85% 的「臺灣人」身上帶有原住民的血緣。因此臺灣人追本溯源,不能不提到南島語族。
現在最廣為接受的說法,指南島語族是距今約 5000 年前從臺灣擴散出去的,首先往南擴散到菲律賓群島及南太平洋部分地區,然後往東、西兩方向擴散,往西最遠到達非洲東岸的馬達加斯加島,往東最遠到達復活島。
至於南島語族來臺之前更早的發源地,較傳統的說法是由亞洲大陸來的,以及侗傣語族在 6000 多年前分家後來臺。南島語族是陸續來到臺灣的,時間相差甚多。學者林朝棨認為,泰雅族早在 6000 多年前就已移居臺灣西部平原,之後輾轉進入山地。最晚到達的則是達悟族(舊稱雅美族),大約是在幾百年前。
臺灣原住民以往被蔑稱為「番」(日本人寫成「蕃」,同樣帶有歧視 意味)。在漢人大量移民臺灣之前,從北部的蘭陽平原、臺北盆地,沿著西部平地,直到最南端的恆春半島,散居著許多被通稱為「平埔番」的原 住民(「埔」在閩南語和粵語的意思是平原,此一用法在其他漢語方言中 並不多見),他們其實有很多族系,語言、習慣等並不完全相同。
第一個有系統實地調查研究平埔族、留下最多資料的是日本學者伊能嘉矩。他將平埔族由北往南大致分為噶瑪蘭族(蘭陽平原)、凱達格蘭族 (基隆、北海岸、臺北盆地及附近)、道卡斯族(竹、苗及臺中大甲溪以北海岸平地)、巴宰族(臺中盆地及周邊)、巴布拉族(臺中海岸地帶)、 巴布薩族(臺中盆地南部、彰化、雲林北部平地)、洪雅族(一支在南投 和彰化東部,另一支在雲、嘉)、西拉雅族(一支在臺南平地,另一支在臺南玉井、大內一帶)、馬卡道族(屏東平地至恆春)。
從十七世紀初起,來自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漢人,或漢化的越人、荷 蘭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先後來到臺灣,與原住民爭奪生存空間,首當其衝的就是平埔族人。不過,直到十九世紀初,平埔族各族間的界線依然清楚,平埔族人的身影仍清晰可辨。但不敵強勢的漢人文化,平埔族迅速漢化,社會解體,語言消失,認同錯亂。
至於高山族,從最先獲得認同的九族:泰雅、賽夏、布農、鄒、魯凱、 排灣、卑南、阿美、雅美族。之後陸續增加邵、噶瑪蘭、太魯閣、撒奇萊 雅、賽德克、卡那卡那富及拉阿魯哇總計 16 族。另外,應蘭嶼原住民要求,原住民委員會在 1998 年將雅美族改名為達悟族。
原住民長期以來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例如戰後國民政府授權區所公擅自將原住民改為漢名,莫那.魯道的長女馬紅.莫那就被改名為「張秀妹」,甚至出現近親不同姓的怪現象。
早在解嚴之前,就已有了原住民族運動。1984 年,「臺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簡稱「原權會」)成立,具有指標性意義。1987 年,「原權 會」發表〈臺灣原住民權利宣言〉,強調「臺灣原住民與臺灣漢人是不同的族群」、「原住民是臺灣的主人」等,希望藉此宣言獲得社會大眾重視, 及喚醒原住民的民族意識。不過,當時成效有限。
1988 到1993年,原住民團體共發動過 3 次訴求「還我土地」的大遊行。另外,在1992年,原住民團體針對憲法「原住民族條款」,提出了四大訴求:一、山胞正名為原住民;二、保障土地權;三、設立部會級專責機構; 四、原住民自治。針對第一、三項訴求,1994 年修憲時將「山胞」修正為「原住民」;1996 年,立法院通過《原住民委員會組織條例》,終於有了專責機構來統籌原住民事務。不過,第二和第四項訴求,儘管臺灣已歷經 3 次政黨輪替,但始終沒有全面落實。
繼「正名」、「還我土地」、「自治」三大原住民族運動後,近年來還衍生出了「原住民族族語復振運動」,除了搶救瀕臨消失的原住民族語言,也是一種去殖民化的「象徵抗爭」。
淡江大學歷史系畢業,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畢業。曾任平面媒體記者、出版社編輯,現為自由作家。曾獲第二十八屆金鼎獎專題報導獎。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