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避孕的?若不小心中獎 竟用這些殘忍手段來控制人口數量(下)

白鷺青鷗    2021年06月16日 21:00:00

說到「避孕」這兩個字,最先被想起的便是古代的青樓女子。她們不屬於儒家觀念中應被維護的家庭之內,只是男人尋歡作樂時的伴侶,這種性行為固然能帶來快感,可一旦產生新生命,往往不被社會所承認。這種生育違反儒家道德,為了生存,青樓女子們不得不採用避孕手段。



 





 



距今約四千年前,古埃及人便使用莎紙草、蜂蜜、鱷魚糞便等物製成堵塞物開始避孕,以栓劑的形式置入子宮頸口和陰道內,開創了屏障避孕的先河,中國古代女性也如是,以絲質油紙、破布團、海綿等塞入身體內阻隔受孕,其他常見的方式還有用綿羊腸子製成簡易避孕套,或使用魚膘等比較便宜的材料。



 



以上是相對而言「科學」的方法,中世紀歐洲還有人迷信女性只要手執柳條性交就不會懷孕,還有的男性粗暴地採用傷害女性身體,使其不能孕育的方法來避孕。而大熱清宮劇裡出鏡率頗高的「紅花」、「麝香」等會影響孕婦身體狀況的中草藥,如果從反方面考慮,的確也算是起到了避孕作用。



 



除卻物理避孕手段之外,古代的生育思想有時也會幫助人們避孕。歷史上很多時期,不止是身分卑微的妓女侍妾等需要避孕,國家也會出於種種考慮,指定一定的「計畫生育」政策,鼓勵所有人民實行。



 





 



比如西周時期提倡晚婚晚育,法定女子結婚年齡二十歲,男子結婚年齡甚至是三十歲!管仲也提出要削減齊桓公的後宮人數,「不讓宮中有怨女」。這樣做還可以打擊貴族蓄妾的風氣,調整社會適婚男女比例,墨子便曾呼籲過「節制」。



 



以上是中國古代避孕節育史中較為積極的一面,然而有更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在歷史中沉澱為血淚,至今讀來令人感嘆。前文提到過有些男性會採取傷害女性身體的方式來避孕,這其實是古代避孕手段落後的一種體現。



 



關於物理避孕的史料的確少之又少,普通民眾為生計所迫,面對著一個又一個孩子無計可施時,便只有殺嬰一個方法。此時「避孕」這個概念不再與風花雪月相關,反而成了一種生存的迫切需要,自然也就不適用前面提到的分析方法了。遺憾的是,當時落後的科學手段最終導致了許多民間野蠻控制人口的陋習。



 



至今中國許多地區仍然有溺女嬰的傳統,南宋時這種殺嬰行為更加狂熱,而且不僅限於女嬰。當時有一種奇怪的風俗,叫做「生子不舉」(不是你們想的那個不舉喂!),即生下孩子後不養育,而是殺掉或者拋棄。



 



這種風俗在南宋時期的農村愈演愈烈,政府不斷鼓勵生育,開辦「舉子倉」進行救濟,同時也嚴格處理殺嬰行為,但都收效甚微。這種行為的動機十分簡單而殘忍,只是為了活下去。



 





 



如果官方無法合理地控制人口數量,人民便只能竭盡所能,南宋時期土地兼併嚴重,農民難以生存,還要按男性人口上繳高額「身丁錢」,官方的救濟杯水車薪,農民生存不堪重負,不停生育也給婦女身體帶來了極大壓力,殺嬰是人們僅剩的唯一選擇。



 



身為現代人,無法輕易去置喙他們的做法,司機只能由衷地感激避孕套這個了不起的發明,它在女性解放史和人類社會生育史上的地位的確無可取代。在研究中國古代避孕歷史的同時,我們也不應忘記這黑暗的一頁。



 



行走過悠悠千年,我們懷著複雜的心情探討了中國古代避孕的歷史,不知道乘客們感想如何,這是不是一趟有收穫的旅行呢?



 



無論如何,滿載著對大家美好祝福的小火車已經到站啦,希望每位乘客都能擁有安全而健康的性生活,享受快樂的同時做好防護措施,真正意義上掌控自己的身體!我們下次旅途再會!



 



 



*本文摘自《古人原來這樣過日子2:腦洞超開的40則中國歷史冷知識麥田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古人很潮



 



古代系列書官方編審組,以嚴肅但又不失輕快的筆觸,向讀者科普關於古代歷史、詩詞、生活、名士風貌等各方面的知識,讓廣大讀者能更好地接觸歷史、瞭解歷史。



 



著有《唐朝有嘻哈》、《魏晉有美男》、《舌尖上的古代中國》、《武林正史》、《宋朝茶話會》、《古代妙新聞》、《回到古代當偵探》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