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金色雙拱門、沒有麥當勞叔叔 第一家麥當勞的名字其實叫做「飛機場」

文森‧富蘭克林、亞力‧強森    2021年06月23日 21:00:00

1943 年,沒有金色雙拱門,沒有麥當勞叔叔,也沒有大麥克─世界上第一家麥當勞的名字其實叫做「飛機場」(The Airdrome),是一個在加州蒙羅維亞(Monrovia)販賣熱狗與柳橙汁的攤販。



 





 



等到 1940 年,莫里斯與理察.麥當勞(Maurice and Richard McDonald)兄弟檔把生意搬到同樣位於加州的聖伯納迪諾(San Bernardino)經營,才首次採用了「麥當勞」這個經典的名字。



 



當時這家餐廳叫做麥當勞烤肉(McDonald’s Bar-B-Que),店如其名,專營燒烤菜色,主打的宣傳口號是「本店自設烤爐,所有肉品當店燒烤」,比「我就喜歡」來得具體一些。



 



在這裡吃烤牛肉、火腿或豬肉(加薯條)要價 35 美分,貴族漢堡是 25 美分,飲料可以選霜凍沙士(FrostedRoot Beer)或巨人黑麥汁(GiantMalt),每罐 20 美分。



 



8 年後,也就是上面這份菜單推出的 5 年後,這對兄弟檔醒悟到他們最賺錢的產品是漢堡,於是開發出獨家的「快速服務系統」(SpeedeeService System)速食產製法,盡可能以最快速度供餐。



 



後來企業家雷.克羅克(Ray Kroc)買下麥當勞的經營權,把它轉型成今天這個遍布全球的大企業,其規模之無遠弗屆,就連《經濟學人》(TheEconomist)雜誌都推出「大麥克指數」(Big Mac Index),藉由這種漢堡的當地售價來評估各國貨幣的價值。如同《經濟學人》所說,這麼做「讓匯率理論更平易近人」。



 



麥當勞在世界各國的菜單都會有所調整,以迎合各地口味與規範(雖然有些地方至今仍沒有麥當勞進駐,例如冰島與大多數非洲國家)。亞洲的許多麥當勞供應湯品,以色列有多家遵守猶太教教規的分店則不賣豬肉製品。



 





 



至於他們之所以會開發出麥香魚,部分是為了招攬在大齋節期與週五禁食肉類的天主教顧客。這也表示你可以在日本一嚐麥香蝦漢堡,到了馬來西亞又能吃到黑色竹炭漢堡包的韓式辣味堡,同一時間,你在新加坡的麥當勞可以享受灑了海苔的薯條。



 



其他比較少見的美味選擇還有:



 



• 麥香雞粥(Bubur Ayam McD,馬來西亞)─根據麥當勞的說法,這是「美味的米粥配上香嫩多汁的雞絲,撒上蔥花、薑絲、紅蔥酥和辣椒丁。跟媽媽煮的一樣好吃!」



 



• 香芋派(中國)─紫芋頭做的甜點。



 



• 麥香咖哩餅(McCurr y pan,印度)─奶醬咖哩蔬菜盛在香脆的麵皮裡。



 



• 紫色誘惑(Chicha Purple Temptation,秘魯)─紫玉米做成的布丁,這是秘魯國家代表飲品紫玉米汁(Chica morada)的變化發想。



 



• 麥香莎莎餅(McMollette,墨西哥)─早餐菜色,熱麵包上鋪著豆子、乳酪、莎莎醬。



 



• 肉汁乳酪薯條(Poutine,加拿大)─「香濃美味的肉汁?入口即化、讓人猛流口水的乳酪塊?加在我們名滿全球的薯條上?你最好別懷疑!」



 



不是所有的創意都禁得起時間考驗。呼拉堡(Hula Burger)是夾著一層鳳梨、一層乳酪的漢堡,現在已不復見;麥香低脂健康堡(McLean Deluxe)也是,這是 91% 不含脂肪的牛肉漢堡。名字令人叫絕的「麥香鈕倫堡」(McNürn burger)是在漢堡包裡夾了三片德式香腸(Bratwurst)加芥末和洋蔥,在德國卻不叫座。



 



麥香熱狗(McHotDog)的成績差強人意,季節性的麥香龍蝦堡(McLobster)也賣得不好。麥香非洲三明治(McAfrika,用皮塔餅包夾牛肉、乳酪和番茄的三明治)就比較慘烈了,這項產品在 2002 年推出時,許多非洲國家正面臨飢荒,導致麥當勞陷入公關災難,結果是把它迅速下架。



 





 



麥當勞的「隱藏菜單」上還有許多引人入勝的傳說,不過這些似乎只是拿多種產品拼湊成的大雜燴,例如海陸空漢堡(Land,Sea and Air Burger,有兩片牛肉漢堡排、兩片雞肉漢堡排、一片麥香魚排)就是個例子,而不是什麼違法祕製的麥香獾排(Filet-OBadger)。



 



 



*本文摘自《看菜單,點歷史:記錄世界的75場盛宴​行人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文森‧富蘭克林(Vincent Franklin)



 



在父親位於哈沃斯(Haworth)的小餐館長大。他是劇場和影視演員,扮演過最知名的角色是政治驚悚劇《內政保鑣》(Bodyguard)裡的麥克‧崔維斯(Mike Travis),和政治喜劇《幕後危機》(The Thick of It)裡的公關達人史都華‧皮爾森(Stewart Pearson)。他也曾演出羅素‧戴維斯(Russell T Davis)榮獲英國電影學院獎的劇情影集《小黃瓜》(Cucumber)。



 



 



亞力‧強森(Alex Johnson)



 



自 2007 年起任職於《獨立報》網路團隊,並著有多本書籍,包括《作家的寵物》(Writer's Pets),《書單之書》(The Book of Book Lists),《架上人生》(Shelf Life),《繞著世界逛書鎮》(Book Towns),《書架的世界》(Bookshelf),《圖書館不思議》(Improbable Libraries),以及《小屋工作法:另類工作空間革命》(Shedworking: The Alternative Workplace Revolution),和文學紙牌桌遊《作家遊戲》(The Writers Game)。



 



文森和亞力住在同一條街上,每逢星期三,他們都一起打撞球。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