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會吃這個超尷尬!拉麵曾經是窮人和勞動階級的象徵

喬治.索爾特     2021年07月05日 07:00:00

(前篇:拉麵能在日本開始流行 美中韓三國都推了一把



 



正因為由美國小麥製作而成的中華麵可以緩解饑荒情勢,並提升勞動力,以刺激日本都市地區的工業復甦,這道料理經常有意無意地出現在大眾文化作品之中。



 



廣播、電影與音樂正是當時掌握都市社會脈動的三大主要媒體,同時也是描繪中華麵飲食文化的主要來源。藝術家與導演皆透過這道料理來呈現日本戰後早期的各色日常生活景象,像是絕望的糧食問題、新舊世代之間的飲食習慣差距,以及特定角色之間在性別與階級上的差異。



 



拉麵普遍存在於流行文化的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日本放送協會(NHK)播放二十年的娛樂廣播節目《解謎教室》,其節目經常使用睿智的文字遊戲針砭社會時事。該節目於一九四九年一月四日開播,而糧食短缺正是第一集的主題。節目以一首用日文音節撰寫而成的「文字塗鴉」(落書き)來表達糧食短缺對一對年輕情侶所造成的影響:



 




約會只能吃拉麵,

口袋空空,一成不變,

情何以堪的幽會。




 



這段文字不僅表達拉麵店毫無情趣可言,同時也說明拉麵是比其他料理更加普遍的進口美國小麥製品。這首詩亦傳達了一再選擇吃拉麵的貧困情形,其文字暗指拉麵是便宜又平凡無奇的一道料理,正因為相當容易取得,所以作者才會這樣頻繁地光顧拉麵店。此外,他沒有能力帶約會對象去其他地方吃飯的事實,也反映出他內心的無奈。



 



饑荒是該節目第一季一再重複的主題。在該熱門廣播節目的另一集中,主持人青木老師(青木一雄)就朗讀了一首由觀眾撰寫的詩,而每一句的第一個字都要以指定詞語的音節開始。



 



一九四九年初的某一集中,青木老師選了「種田歌」(田植え歌)這個字,某一位觀眾就立刻使用這個字的音節作詩,「想吃好多玉子燒,淡水鰻,豬肉排與炸蝦,通通免費」(玉子焼き、うなぎ、カツテキ、エビフライ、うんとたくさんタダで食べたい)。 該節目的文字內容也清楚證實,原本因為戰敗而趨於罕見的美食討論也重新在一九四○年代末期成為相當普遍的娛樂消遣,而且經常出現在大眾文化作品之中。



 



(延伸閱讀:拉麵起源於美帝主義? 幕府時期日本華僑都賣「南京麵」給老外嚐鮮



 



拉麵在戰後初期再度出現在小津安二郎的電影《茶泡飯之味》(お茶漬の味)中,該電影於美軍占領的最後一年(一九五二年)上映。



 



電影的劇情以一位中年婦女為中心,她對於丈夫感到厭倦並想要去旅行;電影的副線則以這對夫妻的姪女山內節子為發展,她拒絕這對夫妻的說媒,獨自到都市裡冒險,也因此在柏青哥店結識了一位名叫岡田登的年輕學生(他同時也是節子的叔叔的朋友)。



 



男學生岡田登帶著家境優渥的節子一起在都市漫遊,而電影的關鍵一幕中出現了一碗名為「拉麵」的湯麵,這便是日本電影中首次使用這個詞彙的場景。



 



小津安二郎在《茶泡飯之味》中以拉麵為象徵,作為男女生活飲食習慣在社會經濟上的分層與差異,而拉麵也是第二次出現在他製作的電影中。年輕學生帶著富家女在市區遊覽並請她吃一碗拉麵,對富家女節子來說竟是如此陌生,這亦彰顯了兩個角色之間的生活差異。這對男女在其中一幕進行了以下的對話:



 




岡田登:很好吃,對吧?

山內節子:是的,很好吃。

岡田登:湯頭才是拉麵美味的重點。這樣的料理不能只是好吃,還得要便宜才行。

山內節子:是這樣嗎?

岡田登:這裡有很多便宜又好吃的地方。柵欄另一邊有一家烤雞肉串店,那裡也很好吃。下次可以去。

山內節子:好啊,拜託帶我去。 




 



男學生對於拉麵與其他勞工階級食物的熟悉與富家女欠缺認知之間形成了對照,同時也呈現了這道料理有著特定的性別與階級形象。既然這道料理的主顧多半是工人與學生,那麼這位年輕女子在都市貧困地區的探險,就是一種對中產階級中女性禮教的反叛,而她也不應該輕易信任那位打柏青哥的學生。



 



(延伸閱讀:泡麵不僅是台灣人發明的 靈感還是來自雞絲麵?



 



還有另一部戰後初期的電影也出現過拉麵,那就是導演成瀨巳喜男於一九五四年推出的作品《晚菊》。四位主角的其中一位是單親媽媽,她的獨生女即將出嫁並隨著新婚丈夫搬走。



 



在電影的關鍵一幕中,女兒決定在離家前請母親吃一頓飯,於是便帶著母親去一家中式餐館。母親雖然相當感動,仍告訴女兒那是她第一次請自己吃飯。當母女倆靜靜地吃著中華麵時,女兒對於這道料理的滿心期待對照母親的輕蔑,就代表著世代間的鴻溝。



 



這一幕清楚地呈現出在當時日本社會中,拉麵在這樣一位中產階級的中年母親心中仍是一道讓人羞於啟齒的料理。就母親的觀點而言,享用一碗拉麵就是對主流階級禮教與性別常規的背叛。因此,儘管對女兒來說,拉麵可以完美地表達親密之情,對母親而言,女兒的孝心卻沒有透過眼前這一碗拉麵成功地傳達出來。



 



中華麵也是美空雲雀於一九五三年熱門歌曲《嗩吶蕎麥麵店》(チャルメラそば屋)的主題。美空雲雀是日本戰後叱吒歌壇的演歌歌姬,也是第一位以中華麵為題錄製歌曲的藝人。這首歌將這道料理稱作「嗩吶蕎麥麵」,影射推車攤販推著攤位、四處吹奏著嗩吶叫賣湯麵的情景,而歌詞中也描寫拉麵在當時四處可見的情景:



 




各位客倌,來碗湯麵吧?

嗩吶女孩又來了

雖然嬌小,不過我一樣跑遍鄉鎮

我是個有趣的麵攤商人

這位老先生喝了點酒,心情好好

搖搖擺擺小心走路

好的,再來一碗麵,呼嚕,呼嚕,呼嚕

謝謝光臨。久等了

現在,東京到處可見熟悉的嗩吶女孩

新宿、淺草、上野、新橋

我吹奏著嗩吶

我就是嗩吶攤子的賣麵攤販 




 





 



這首歌詞中描述的麵攤景象,多多少少都與第一章討論過的關於支那麵攤販的短篇故事不謀而合;微醺的客人、勞工階級住宅區以及嗩吶,都是里村欣三的短篇故事中的主軸。但這首歌尤其特別的地方是,其歌詞是在描述一位到處叫賣湯麵的年輕女子,而非一位中年男子,而這樣也為歌詞增添了跳脫傳統、帶點幽默又天馬行空的氣氛。



 



中華麵,就像成瀨巳喜男與小津安二郎的電影所呈現的那樣,顯然被視作是一種充滿男子氣概的料理,而消費者多半是勞工階層與學生族群──因為便宜又有飽足感。女性麵攤販的粗俗用語與作風,再搭上她嬌小的身材與女性外貌,呈現出一種在社會關係上的自適與東京勞工文化式的不羈,而這樣販售中華湯麵的攤販也比二戰之前多上許多。



 



(延伸閱讀:拉麵控快筆記!在家也能神還原的 10 家日本拉麵商品懶人包



 



實際上,拉麵在美軍占領期間再度出現,就是突顯了日本勞動力在美國小麥進口的狀況下重整的情形。進口物資中包含了準備供應給重工業勞工的補充糧食,結果卻被賺取暴利的警察與小偷們疏通到地下交易機制之中,最後又流落到了拉麵攤販的手裡,並促成拉麵再度興盛的機會。



 



拉麵在物資極為缺乏的時代卻得以在黑市中普遍流通,而隨著民眾的關注焦點在一九八○年代與一九九○年代轉移到意圖為這道國家歷史的象徵留下文字紀錄的同時,這樣民俗文化上的伏筆才又被人記起。



 



*本文摘自《日本的滋味:異國勞工食品、國民料理、全球文化符碼,一部日本戰後拉麵史(全新修訂版)》,八旗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喬治‧索爾特(George Solt)



1978年出生於日本東京,後隨父母遷至美國。2009年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取得歷史學博士學位,曾任教於美國紐約大學、日本京都同志社大學等校,現為獨立研究學者。研究領域為當代日本史,主要著重於當代日本政經轉型與社會再造之間的關聯,近期的第二研究主題為當代日本的博奕史。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