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恨停電又不想漲電費?電力公司調查:如果電費更便宜,這群人願意常常停電

約拿.博格    2021年07月08日 07:00:00

回想一下上次停電的情形。你用手機充當手電筒,但擔心手機會沒電。等電來了,得重設所有的時鐘。萬一停太久,還得處理掉冰箱裡壞掉的食物。總而言之,停電很麻煩。



 



沒人喜歡停電,但太平洋瓦斯電力公司(Pacific Gas and Electric Company,一般簡稱為PG&E)想確切知道民眾究竟不喜歡到什麼程度。這間公司努力平衡供電的穩定度與成本。雖然可以投資更多的防跳電措施,但服務費會變貴。另一種選項是降低費率,但供電的穩定度會下降。



 



所以消費者比較喜歡哪一個?更穩定的供電?還是更低的電費?



 



(延伸閱讀:有錢也買不到的神祕餐點!麥當勞只用這招就讓滯銷的產品起死回生



 



 



研究人員調查了 1300 多位消費者,詢問他們喜歡六種電力方案的哪一種。有的方案比較貴,但承諾停電次數會減少,每次的停電時間也會縮短。其他方案比較便宜,但更常停電,一停就停比較久。



 



一如所料,消費者大多不會選擇經常停電的方案:每個月至少停電一次、一次四小時的話,伸手不見五指的時間會變長,也更常要擔心冰箱裡的食物餿掉。大部分的顧客目前大約一年會碰到三次停電,也因此他們回答需要每個月電費至少便宜 20 美元,才願意選擇那麼糟糕的服務。



 



不過,有一群人非常喜歡更常停電的方案,即使那代表著糟糕的服務。



 



到底是誰會喜歡比較不可靠的服務?是不是年紀較長者,或是對價格比較敏感的人,偏好便宜的服務,即便較為靠不住?



 



不,唯一的差別在於現況,也就是民眾已經得到的服務。有一小群人原本就經常碰上停電──一年達十五次,每次四小時──也因此他們挑了類似於已知狀況的方案,縱使那個選項在多數人眼中很糟糕。



 



(延伸閱讀:未來三年會賺錢嗎?只要一張 Excel 就能算出來



 



 



「現況偏誤」(status quo bias)無處不在。人們通常吃平日在吃的食物,購買向來購買的品牌,捐款給他持續在支持的理念。



 



舉個例子來說,病患要是剛動完心臟繞道手術或擴張阻塞動脈的血管再成形術,醫生通常會在術後,多次勸他們改變飲食與生活方式,而且通常是好幾名醫生輪番上陣,但僅 10% 左右的病患真的會改。



 



改變很難,因為人很容易過度重視屬於自己的事物,不光是所擁有的物品,已經在做的事也一樣。



 



 



想一想陶瓷咖啡馬克杯的例子:



 



這是一只灰白色的杯子,手柄牢靠,不論裝什麼熱飲都很合適。你願意替這樣的一只馬克杯出多少錢?你最高願意付多少價格買下?



 



受訪者被問到類似的問題時,平均願意花不到3美元。這是個好杯子,還不錯,但不是什麼貴重物品。



 



另一組人被問到稍微不一樣的問題。他們看到相同的馬克杯,但沒被問到願意花多少錢買,而是從賣家的角度出發。他們拿到同一只杯子,最少要出多少錢,他們才願意賣。



 



買價與賣價理應相同,畢竟這是同一只咖啡杯。不論是買是賣,估價應該是一樣的。



 



然而,最終得出的答案不同。賣家平均要兩倍價錢才肯割愛這只馬克杯,7塊多美元才肯賣。



 



為什麼?



 



原因不只是人們是資本主義者,買低賣高。事實上,我們一旦獲得一樣東西,擁有後就會產生依戀感,連帶把那樣東西看得更重。



 



這種所謂的敝帚自珍效應隨時都在發生。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學生大約願意掏兩百美元買四強賽門票,但手上已經有票的人,要超過兩千美元才肯賣。同樣的棒球卡,紀念品商人如果手中有貨,所估價格會比手中沒有貨時更高。



 



此外,不論是時間、智慧財產權或各式各樣的東西,人們願意放棄的價碼一律高過取得時願出的價格。這種為已擁有的事物賦予更高價值的情形,甚至包括抽象的信念與點子。當某樣東西屬於我們時,我們會覺得更珍貴。



 



事實上,人們做某件事或持有某樣東西的時間愈長,那些事、那些東西在他們心中的價值就愈高。舉例來說,屋主住在某間房子的時間愈長,他們眼中的房屋價值將高過市場價格愈多。人們對一樣東西愈有感情,就愈捨不得放手。



 



 



*本文摘自《如何改變一個人:華頓商學院教你消除抗拒心理,從心擁抱改變》,時報出版 出版。



 





 



【作者簡介】





約拿.博格 Jonah Berger



 



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的行銷教授,著有暢銷全球的《瘋潮行銷》(Contagious)與《何時要從眾?何時又該特立獨行?》(Invisible Influence)。他是世界知名的專家,專門研究行為改變、社會影響、口耳相傳,以及產品、點子與行為流行的原因。



博格發表過五十多篇頂尖學術期刊論文,通俗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哈佛商業評論》等各大刊物。平日亦經常替Google、Apple、Nike等企業與蓋茲夫婦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出謀劃策,協助數百間組織推動新產品採用,扭轉大眾觀點,改變組織文化。



他榮登《快公司》(Fast Company)商業界最具創意人士排行榜,研究成果多次名列《紐約時報雜誌》的「年度創意」(Year in Ideas)。



 





【譯者簡介】

 



許恬寧



師大翻譯所畢,自由譯者,近期譯有《何時要從眾?何時又該特立獨行?》、《當上主管後,難道只能默默崩潰?》、《慣性思考大改造》。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