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羅·貝茨(Zaro Bates)在斯塔滕島經營著一個面積5000平方英呎(約合465平方米)的農場,並在那裡居住,這使她成為這個城市裡唯一的商業農場經營者。但貝茨不是生活在被農田環繞的木瓦農舍,而是在一個住宅小區的二樓工作室內,這個俯瞰紐約灣的地方原本是一座海軍基地。
農場是爾比(Urby)兩棟建築之間的庭院,這是斯泰普爾頓去年開發的地產項目,共有571座出租公寓。貝茨領著一份中等的薪水,有免費住房,這聽起來挺不錯,但如果你知道她為此付出多少代價,就不會這樣想了。
從5月一直到11月,26歲的貝茨在這個小區裡每週舉辦一次農貿市集,同時也捐贈食物給食物慈善機構。她的產出大約有50種農產品—綠葉蔬菜、夏季蔬菜、花、草本香料和根莖蔬菜。而她在丈夫兼生意夥伴、29歲的阿舍·蘭德斯(Asher Landes)的幫助下完成這些工作。
信不信由你。
「很多人習慣性地把它稱作花園,但我們的確是以一個商業市場的需求來管理它,」貝茨說。「人們對農場應該是什麼樣子,都有不同看法,這挺有意思。有些人覺得應該有動物,應該有數英畝的土地。我們在這片空間裡密集地種植,以便能滿足市場所需,這是我們稱它為農場的原因。」
當然,種植是紐約的一項傳統。在19世紀末,中央公園北部和現在被稱為「東50s」的地方主要是農田和家畜。在《雙贏生態》(Win-Win Ecology)一書中,邁克爾·L·羅森茨魏格(Michael L. Rosenzweig)指出,生態科學植根於共同的開發與保護:把我們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豐富自然資源利用起來。
除了較傳統的農田之外,像貝茨經營的這種農場早就已經有了。在貝茨的母校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專門研究都市植物的園藝學副教授湯馬斯·惠特洛(Thomas Whitlow)表示,在1940年代,紐約生鮮市場上有大約40%的農產品來自「勝利園」(戰爭期間在私人宅院和公園裡開闢的蔬菜種植地)。
「當然,城市人口十分適應環境變化,」惠特洛說。「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他們就可以實現改變。僅僅100年前,我們幾乎還是狩獵採集社會,而且的確在大都會地區進行農業種植。」
貝茨小時候基本沒看見過農田。她的父母在1990年代初移居布魯克林的卡羅爾花園,很少帶家人到紐約州北部去。家有個後院,但沒人懂農業種植。那個院子就是個玩耍的地方。
貝茨在康奈爾大學農業和生命科學學院(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Life Sciences at Cornell)學發展社會學。畢業後,她自告奮勇到馬薩諸塞州斯托克布里奇市,那裡有一間克里帕魯瑜伽及健康中心(Kripalu Center for Yoga and Health),並成為一名園地管理員。
「那是我第一次用拖拉機、碎木機,第一次在斯托克布里奇的冬天鏟成堆的雪,然後在春季種植,跟一群人一年四季在戶外忙活,」她說。「那是我第一次做這類工作,並真正愛上了它。」
她原本打算之後出去旅行,或許到南美看看。因為接到屋頂和都市農業諮詢機構布魯克林農莊(Brooklyn Grange)的學徒工作,把旅行的計劃推遲了。在農莊裡,貝茨在首席運營官格溫·尚茨(Gwen Schantz)的指導下進行種植。
「我們喜歡為客戶設計和佈置綠色空間,但看到其他人開始從事這項工作,也同樣讓人興奮,尤其是像扎羅這樣年輕能幹的農場主,」尚茨說。
「我們所做的,和市裡其他農貿市場是差不多的,」貝茨說。「但因為它是設在一個讓人想在裡面閒逛的封閉空間裡,我們就真的邀請人們過來,讓它變得更像一個週六下午的活動。它不僅僅針對爾比的住戶,也向公眾開放。」
貝茨和蘭德斯盡力按照當地居民的要求種植。農場的收益歸這對夫婦的公司,此外還有他們從爾比獲得的年薪。(爾比和貝茨拒絶透露薪資的數額。)他們還會舉辦工作坊和讀書俱樂部活動。
「最重要的不僅是滿足居民的需求,」貝茨說,「還有營造一個社區。」
By 紐約時報中文網 © 2016 The New York Times
(本文由美國《紐約時報》授權《上報》刊出,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