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海道大學傳染病流行病學教授西浦博(Hiroshi Nishiura)率領的研究團隊發表研究結果,推論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能夠「無症狀傳播」,引發媒體關注,對此,台大公共衛生學系教授林先和表示,新冠病毒有無症狀傳播的可能性,但仍需進一步評估。
林先和表示,「無症狀感染者」指的是這個人被感染,但是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相關的臨床症狀,例如台灣前陣子出現的第18例,他就是從頭到尾都沒有症狀,那無症狀的感染者是不是就會產生所謂無症狀的傳播呢?答案是不一定,理論上是有可能。
林先和強調,「無症狀感染者」跟「『無症狀期』傳播」是兩件事,大部分我們無症狀期的傳播,這個人到後來還是發生了症狀,並不是從從頭尾都沒有症狀的,那大家比較關心的,應該是在症狀出現之前的那段期間,有沒有可能傳播。
談到如何判斷該疾病是不是可以無症狀傳播,林先和提出兩個概念:「症狀潛伏期」(incubation period)和「發病世代間隔」(serial interval)。「症狀潛伏期」指的是感染到症狀出現的時間間隔,而「發病世代間隔」指的則是感染者與被感染者的症狀開始日之間的間隔。
林先和表示,以症狀潛伏期一致為前提,如果發病世代間隔大於症狀潛伏期,代表傳染很可能是發生在症狀發生之後;如果發病世代間隔與症狀潛伏期大致相等,則代表傳染在症狀出現前後發生;如果發病世代間隔小於症狀潛伏期,就代表傳染是在症狀出現之前發生的。
林先和指出,這次北海道大學以來自6個國家、26對傳染者和被感染者的資料進行分析,估計出來的發病世代間隔平均約為3.4天(中位數2.6天),小於目前所知的平均潛伏期(5.2天~6.4天),因此推論有相當比例的傳播發生在症狀潛伏期當中,不過,本研究尚未正式發表,只是未經同儕審查的預印本(preprint)。
林先和表示,目前全世界新冠肺炎的個案已經有幾萬名,而發病世代間隔可能受到防疫措施差異的影響,這26對個案不見得可以代表所有國家。自從他們的文獻發表之後,新加坡和香港也陸續發布資料,目前初步看來,發病世代間隔並沒有3.4天這麼短,大概有5到6天,還需要更多的資料,才能知道無症狀傳播的可能性。
林先和指出,新冠病毒的無症狀傳播的確可能發生,但無症狀傳播的影響力有多大,則有待進一步評估,因為不同國家的防疫措施不同,沒有辦法一概而論。一旦國內有社區疫情發生,我們需要快速建立本土流行病學參數,包含潛伏期和世代間隔等,以評估無症狀傳播的威脅和制訂新的防疫方向。
因為新冠病毒無症狀就有可能傳播,林先和呼籲,民眾如果有相關的接觸史,務必要配合居家隔離及居家檢疫的規定,不要因為沒有症狀而心存僥倖,如果大家都能夠配合政府的措施的話,我們就更有機會做好疫情的防治。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延伸閱讀】
●【武漢肺炎】台灣首名死亡案例出現!胸腔重症醫師蘇一峰圖表整理告訴你死亡率有多高?
●【武漢肺炎】陳建仁:「社區感染」不等於「社區傳播」 一般民眾從社區得到感染的風險很低
●【武漢肺炎】日本列「第一級」旅遊警示無法全額退費 麻醉科醫師建議「先不要去!」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