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主題之夜》17日晚間10點將於公視主頻道播出紀錄片《流行病:看不見的威脅》 (Epidemics: The Invisible Threat) 。十四世紀黑死病殺死一半以上的歐洲人口,奪走數百萬條人命,1918年西班牙流感致死人口超過一戰的死亡人數,使全球有三分之一人口都感染了這個病毒,2003年的SARS對香港及亞洲地區帶來的極大衝擊,還有近期的伊波拉與MERS病毒入侵。談起流行病的防範,我們永遠不能輕忽,提醒著人類,危險仍然存在,任何新型病毒株都應該被嚴正以待。
但是,我們真的受到教訓了嗎?現今,我們對抗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病毒造成全球大流行,不僅造成了人民恐慌,更是存在著全球經濟的危機。此刻,更警醒我們要正視流行病所帶來的威脅,並不亞於氣候變遷,而且,問題在於「何時會發生」,而不是「是否會發生」。
病毒可能片刻之間癱瘓整個城市、整個國家,過去五十年來,我們看待流行病的威脅,是以「人類能做什麼」的角度切入,我們關注有多少人感染,在意有什麼藥可以治療,有什麼疫苗可用。但是卻忽略「人類的作為」可能是一手促成大流行的條件。
生態健康聯盟主席彼得・達薩克博士表示:「不管是哪裡的人,只要他們做一些事情改變環境,讓病毒有機會從野生動物傳給人類,都可能導致病毒的發生,任何人口快速成長的地方,都可能成為爆發地點。」人與人的傳染是某種徵兆,代表新興疾病跨出動物界、開始對人類產生傳染性,而現在我們要思考如何真正防止這件事發生,試著阻止人們改變環境,進而導致新疾病的出現。
一隻蝙蝠足以引爆伊波拉疫情,家禽則散播著另一種致命的流感病毒株,而MERS又要歸咎到蝙蝠身上,這些病毒有一個共通點,他們都來自動物界。因此這項觀察衍生出新的科學典範,稱為「防疫一體」,指出人類與野生動物健康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全球科學家研究兩者的連結,提供環境一個新思維。
病毒學家亞伯特・歐斯特豪思的研究團隊,在2011年底創造了H5N1流感病毒的變異體,把它變得更具傳染性。他認為應該要搶在病毒自然變異之前,先刻意突變病毒,才能預先研發抗病毒藥物,或者是大量生產疫苗。但卻有另一部份人提出質疑觀點,若病毒因此從實驗室流出,或者造成實驗事故怎麼辦?研究者要如何面對自己所創造的「科學怪毒」?
同時,我們也需嚴肅看待正反兩面所持的角度,檢索病毒所存在的各種可能。我們應當重新思考人類和環境、動物的關係,病毒不會平白無故產生,任何一個能讓病毒存在的理想條件,我們應該盡可能去避免。正值防疫期間,面對病毒的威脅,了解和環境的相互依賴關係是現今的首要課題。
《流行病:看不見的威脅》17日晚間10點於公視主頻播出後,18日上午7點半將於公視主頻道重播、19日下午1點將於公視三台重播,「公視+」串流影音平台於18日凌晨0點上架,至24日23:59為止免費收看。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延伸閱讀】
●【武漢肺炎】第一部新冠病毒電影誕生!伊朗裔加拿大導演盼探討疫情下的種族歧視
●【武漢肺炎】台澳研究團隊發現病毒株突變 可能讓疫苗開發白費功夫
●【武漢肺炎】台灣檢驗覆蓋率為美國12倍 台大教授:目前不需擴大篩檢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