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里斯本的故事》:既是一場玩笑,也是一封獻給電影的情書

出前一廷    2020年07月08日 15:00:00

最初上映於 1994 年的《里斯本的故事》(Lisbon Story),是德國知名導演文.溫德斯(Wim Wenders)的作品,也是近期由於肺炎疫情引發的電影重映潮中,最新加入的經典電影成員之一。



 





(甲上 提供)


 



從角色設定來看,《里斯本的故事》可以算是溫德斯拿下威尼斯金獅獎的《事物的狀態》(The State of Things)的續篇,兩者間除了有一名共通的重要角色以外,就連故事主線也有明確呼應之處,使兩部電影在巧妙相似的同時,卻又有著明顯不同,不僅可以個別獨立觀賞,感覺也像是鏡像般的存在,彼此間並非不可或缺,而是在如此相似的同時,卻也擁有著屬於自己的各自完整世界。



 





(甲上 提供)


 



有趣的是,《里斯本的故事》打從片頭開始,便給人一種擬仿老式黑色電影的濃濃感覺,在不少劇情明明十分日常之處,透過鏡頭與配樂營造出刻意強調的懸疑效果,讓整體不時流露出一種私人玩笑般的搞笑氛圍。



 





(甲上 提供)


 



至於故事主線,《里斯本的故事》也透過身為收音師及音效人員的主角找尋失蹤的電影導演過程,展現出如同私家偵探查案的情節。就連他的收音設備,也成為了他蒐集情報的武器,使運用麥克風收集音效的方式,就此成為了一種偵探技巧,不僅得以幫助他理解里斯本這個全然陌生的城市,更透過音效的拼組過程,因而對在此生活的人們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並由於其逐漸失去「局外人」的身分,一度陷入困境與煩躁之中,直到最後才好不容易達成目的,揭曉了一個與他想像中完全不同的真相,可以說著著實實地走了一遭黑色電影中的主角旅程。



 





(甲上 提供)


 



在黑色電影裡,偵探主角幾乎總難免會在最後遍體鱗傷(至少心靈方面如此),僅存的信念也會被事件真相給或多或少地傷害。而在《里斯本的故事》中,這樣的幕後黑手,則被巧妙地轉化為一種對藝術形式過度痴迷的狀態,展現出了創作者總難免會遇到的迷惘時分。



 





(甲上 提供)


 



不過,《里斯本的故事》終究不是一部真正的黑色電影,而只是一種對於類型的有趣擬仿。也因為如此,黑色電影中那種角色信仰被真相摧毀的情況,在這裡則被轉化為另一種更加堅定信念,甚至返樸歸真的創作動力,也讓溫德斯透過這個溫馨可愛的結局,展現出他對電影的愛,以及對創作這件事始終抱持的希望所在。



 





(甲上 提供)


 



電影即是人生。抱持著如此想法,或許將能使每個日常光景,都得以在屬於創作的眼中,被看出一股潛藏著的奇妙張力,以及令人忍不住摀嘴偷笑的詭異幽默。



 



既是一場玩笑,也是一封獻給電影的情書。這,正是《里斯本的故事》。



 





 



上報生活頻道特約作者 出前一廷



曾獲某文學獎,譯有某些小說,並曾撰寫多篇小說之導讀與解說類文章,認為下雨天最好的去處是電影院,或乾脆在家看片,配上熱騰騰的泡麵,故以此為名。



臉書粉絲頁:史蒂芬金銀銅鐵席格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