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魔鬼剋星》:就像回到兒時,透過明亮銀幕,感受單純而美好的樂趣

出前一廷    2020年07月12日 13:00:00

原本預計於暑假檔上映的《魔鬼剋星:未來世》(Ghostbusters: Afterlife),在因為疫情而延檔至明年後,取而代之的,則是1984年的原版《魔鬼剋星》(Ghostbusters),以及1989年的《魔鬼剋星2》(Ghostbusters II)分別於7/10與7/31在台灣接連重映,對於本系列的支持者,又或者是未曾在大銀幕看過這兩部片的影迷,也算是一份意外驚喜。



 





(取自 IMDB)


 



有趣的是,如今重看《魔鬼剋星》,確實可以在一些細節中明顯看見時代的演變。不過,這裡說的並非特效這類東西,而是與部分故事細節上的尺度有關。



 





(取自 IMDB)


 



就現在的好萊塢商業大片而言,我們幾乎很難看到有角色抽菸的畫面,就連像「玩命關頭」這種主要角色群幾乎全出身街頭的動作片,裡頭也早已沒有什麼角色抽菸。



 



然而,回首80年代,反倒是《魔鬼剋星》這種闔家歡的喜劇片中,角色們則幾乎菸不離手,就連抓鬼時,也不忘把菸給叼在嘴上,於現在重看,反倒成了讓人忍不住會不斷留意的事(但到了5年後的《魔鬼剋星2》,由於社會觀點已然改變,因此這樣的情況則不再復見),就連其中的部分笑點,其實也有著相當程度的性暗示,因此更讓人留意到了社會觀點於這幾十年來的改變所在。



 





(取自 IMDB)


 



除此之外,若是從現在的角度來看,《魔鬼剋星》在角色塑造方面,其實也有些過於直接,在以典型方式分配完主角們的個性後,也並未賦予他們任何成長空間,使角色們從頭到尾均不曾有過任何變化。因此與其相比,其實被部分觀眾猛烈批評的 2016 年女版《魔鬼剋星》(Ghostbusters),在處理角色上可能還要來得細膩一些,至少試圖帶出了一條與友誼有關的情感主線。



 





(取自 IMDB)


 



所以,雖然算是題外話,但對我來說,女版《魔鬼剋星》作為一部重啟電影而言,其實並非什麼差勁之作,除了角色設定因應時代的改變以外,部分橋段的挪用也在致敬的同時,顧及了加入新意的部份,因此我個人認為,女版《魔鬼剋星》當時所受到的批評,有不少地方其實算是被女性主義浪潮的反作用力所害,電影本身並沒有那麼大的問題,甚至還具有相當程度的娛樂性。



 





(取自 IMDB)


 



當然,這不是在說 1984 年的《魔鬼剋星》不好。事實上,或許也正因原版的單純,才讓這部電影如此受到歡迎,進而成為了集體記憶般的存在,使得觀賞《魔鬼剋星》就像是參加一場熱鬧歡騰的嘉年華,讓笑聲迴盪在戲院這個獨特的空間中,因而令人心滿意足。



 





(取自 IMDB)


 



從這個角度而言,此刻在戲院重看《魔鬼剋星》的樂趣,其實更多是一種回憶兒時般的情懷。就算你出生於《魔鬼剋星》上映之後,甚至從未看過這部電影,也還是能被這樣的氣氛渲染,回到了彷彿小時候的感覺,就這麼看著在黑暗中散發光芒的銀幕,感受單純而美好的樂趣。



 





(取自 IMDB)


 



《魔鬼剋星》就是這樣的存在。它的經典並不在於電影有多好,而在於它曾為我們帶來的情緒反應,以及確實散放出的那股回憶氛圍。



 





 



上報生活頻道特約作者 出前一廷



曾獲某文學獎,譯有某些小說,並曾撰寫多篇小說之導讀與解說類文章,認為下雨天最好的去處是電影院,或乾脆在家看片,配上熱騰騰的泡麵,故以此為名。



臉書粉絲頁:史蒂芬金銀銅鐵席格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