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於18日公布了2016年「宜居城市指數」。在全球140個城市中,澳洲墨爾本(Melbourne)蟬聯6年冠軍,第2與第3名也分別由奧地利維也納(Vienna)與加拿大溫哥華(Vancouver)再次獲得。
維也納查理教堂(Miroslav Petrasko@flickr, CC BY 2.0)
溫哥華福溪布勒橋(Harshil Shah@flickr, CC BY 2.0)
以城市穩定性、醫療保健、文化與環境、教育和基礎建設5大條件為主,經濟學人智庫每年針對各城市進行滿分為100的評分。今年墨爾本、維也納和溫哥華各拿下97.5、97.4與97.3高分,皆為0.1分之差。第4名到第10名分別為:多倫多(Toronto)、卡加立(Calgary)、阿得雷德(Adelaide)、伯斯(Perth)、奧克蘭(Auckland)、赫爾辛基(Helsinki)與漢堡(Hamburg)。
該份報告指出,前10強通常是富裕國家中「中型」且人口密度較低的都市,如拿下6成的澳洲與加拿大,人口密度僅每平方公里3.1與3.9人,全球平均密度則為每平方公里57人。眾所皆知的商業中心如紐約、倫敦和東京等,雖然擁有豐富的娛樂活動,卻同時飽受過度開發、高犯罪率和交通壅塞等被視為「不宜居」的問題。
前5名雖然沒有改變,近年層出不窮的恐攻問題卻影響不少都市積分──澳洲大城雪梨(Sydney)便是一例,從去年第7名跌出前10以外。這也使得德國漢堡(Hamburg)晉身10名之內,然其它城市如法蘭克福(Frankfurt)和柏林(Berlin)穩定度同樣因恐攻下滑。
此外,雖然全球排名仍有32,遭受連續恐攻的法國巴黎(Paris)則在「5年內穩定度退步最多」前10中排名第8。此系列前3名分別為:敘利亞大馬士革(Damascus)、烏克蘭基輔(Kiev)和美國底特律(Detroit)。
巴黎特羅卡迪羅廣場(AP)
除了恐攻,利比亞(Libya)和敘利亞(Syria)等國內部衝突甚至內戰亦為城市穩定度降低的主因,即使是相對穩定的美國,宜居指數也因先前種族衝突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下滑。外交上的緊張局面同樣反映在穩定度分數,如俄羅斯與烏克蘭間的抗衡、中國南海問題和「印巴對立」的喀什米爾(Kashmir),因此不難想見為何全球城市穩定度皆有降低趨勢。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