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商場,一個對新世代幾乎完全陌生,但在老臺北人心中無法抹滅的城市青春地標。從1961年到1992年,中華商場存在於忠孝西路到愛國西路間的中華路上不過31年,但是這座「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連棟、三層樓、全長1,171公尺的購物商城,卻對許多有過生命交集的市民與過客,留下久久不能散去的城市記憶。而對於曾在這裡營生的店家,這裡更是刻印生命記憶的家。今天我們就來聽在中華商場長大的盧寶鐘,她的臺北故事。
從木匠到古玩商人
在中華商場出生的盧寶鐘,父親盧千萬在中華商場的「忠」棟經營古玩舊貨生意,二戰前原本是位木工匠人,靠修繕日式木造房舍的精湛工藝為業。戰後日本人被遣返,客戶大量流失,因此收入受到很大的影響。為了生計,盧千萬開始思考另謀出路。
因緣際會下,盧千萬看到中山堂前廣場擺攤的古玩市集,想到許多日籍客戶被遣返日本時,都只能帶走雙手可提的行李,因此有許多在臺灣期間的收藏需要脫手,這些人脈資源或許可以成為創業基礎。因此盧千萬開始以買賣古董舊貨創業,在累積資金後,輾轉買下當時中華路鐵道旁竹棚屋做為店面,開起古玩店。1961年,竹棚屋改建為中華商場後,盧千萬便遷入靠近忠孝西路的「忠」棟繼續營業。
一只古瓷的傳奇與遺憾
盧千萬古玩事業的第一桶金,來自一只清代花瓶的買賣,也是這筆買賣,讓他有了足夠的資金,買下中華路的竹棚屋開起古玩店。多年後,一位客人抱著一只仔細包裝的古瓷,來到盧千萬中華商場的店面求售,打開一看,竟是當年那只花瓶。盧千萬心中大為震動,但仍不動聲色買下,心中暗自決定不再售出,要作為珍藏的傳家寶,收藏在店面小閣樓的沙發後。當時中華商場的店面都是住商混合的模式,店面隔出個小閣樓,上面就是生活起居的家。
一日,淘氣的孫女在閣樓玩耍,在沙發上跳上跳下,不小心身子一偏,弄倒了沙發後的花瓶,放聲大哭。正在樓下顧店的盧千萬聞聲心頭一緊,發生什麼事心中有底,但往閣樓探頭開口第一句話還是「小孩子有沒有受傷」。他小心拾起瓶口無法再修補的碎片,放進不完整的古花瓶,好一段時間都靜默不語坐在沙發,看著這只花瓶。
時代與家園的巨變
1992年10月下旬的香港,海基會與海協會正籌辦一場歷史性的會談,相關新聞佔據了大部分的報紙版面。但對於大部分中華商場的店家而言,他們最在乎的,可能是他們生活、營生二、三十年的中華商場,會在什麼時候被拆除。由於鐵路地下化及大眾捷運系統的規劃,中華商場面臨被拆除的命運,即使市府提出遷移商家的規劃與補償方案,但仍引發商家的普遍反彈與抗議。
拆除的消息,雖然早已傳遍中華商場八連棟,但沒有人確定怪手會在哪一天開進商場。部分商家早已收拾貨品、家當,但也還有人還不放棄老家,不論他們有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這一年的盧寶鐘,已經長大成人,開始幫忙家裡往返中國與臺灣,協助經營古玩買賣。
1992年10月下旬的香港,盧寶鐘在啟德機場轉機返回中華商場的「家」。登機後她從空服員手中接過一份報紙,找到機位坐下,翻開報紙,一則標題映入眼簾:「中華商場已於昨日拆除」。憶起兒時點滴,盧寶鐘靜默不語,潸然淚下。
1992年10月下旬的臺北,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一座一座倒下。拆除中華商場後的中華路,在漫長的捷運工程後,回復到日本時代的寬敞大道。而當年拆遷的商家,有些做獎牌徽章的,還在中華路、長沙街一帶;有些做制服的,搬遷到西門町一代繼續營業;有些做電子零件、影音器材的,遷移到中華路東側、武昌街、光華商場及西寧市場;還有一批商家,跟盧家一樣選擇搬遷到台北地下街;但有更多的商家從此歇業,只留下點滴回憶,在老臺北人的心中。
【發現.故事臺北】特展
時間:10/25(二)~12/11(日) 10:00~17:00(週一休館)
地址:臺北市立文獻館 西本願寺廣場樹心會館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discoverstorytaipei/
【故事‧臺北】第3話 中華回憶路: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Rq3hOFqlgI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