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青農王宣智:「為台北留下最後一片稻田」

邱璟綾    2020年07月25日 11:00:00

百年以前,草山種出第一批蓬萊米,引領全台稻作邁向新的未來;百年之後,高樓取代稻田景觀,唯獨關渡平原的稻浪,依舊在風中搖曳成一片金黃。其實,台北離稻米產地比想像中更近,更間接透過米食文化的傳承,將土地今昔緊緊相連。讓我們橫越水泥叢林,探尋一畝畝綠意田園,欣賞都會裡的另一抹風景。



 



「很久以前,台北放眼望去都是稻田,還是全台稻米產量數一數二高的地方。」歷史系畢業的王宣智,說起台北米食文化,開口就像是一段故事。他踩著田埂前進,視線落在遠方櫛比鱗次的都會叢林,緩緩開口:「這是台北市最後一片稻田。」一字一句在風聲中益發清晰。



 



王宣智在4 年前接手岳父鄭雄傑的稻田,成為北投八仙聚落第六代稻農。八仙聚落位於大度路一段與基隆河之間的平原,長久以來,此地的農家種植水稻,成片稻田與遠山相連,但隨都市發展,畝畝良田日趨減少,「甚至有許多人不知道台北有水田」。



 



「但台北的農業曾經引領全台!」他接著說,百年以前,日本人吃不慣台灣的秈米,引進原本慣吃的粳米,並在陽明山竹子湖培育出第一批蓬萊米,「台北的好米運往大稻埕日曬、加工、出口,稻米曾是台北最重要的產業之一。」



 



如今八仙聚落只剩約10 戶農家,守著台北最後一片良田。於是他跟著岳父的腳步,從門外漢開始學習稻苗的語言,打田、插秧、施肥到水位控制,無一不是眉角,最後甚至反過來說服老農打破慣行農法的種植方式,接受生態平衡、永續環境的新興農法。



 



例如不用除草劑與化學肥料,讓田裡隨處可見瓢蟲、白鷺鷥,還有黑翅鳶在空中盤旋。他也與台北市七星農田水利會、台灣水資源與農業研究院合設試驗田區,以小範圍栽種實驗無毒農法,並找出最適合台北氣候的種苗。



 



除了將收穫的米糧交與糧商收購、烘乾,王宣智也保留部分產量採傳統日曬後自產自銷,「傳統日曬米保有穀類原始的香氣,我都說那是『太陽的味道』。」更重要的是,他希望讓更多人吃到台北產地直送的好米,認識台北非都會的一面。



 



除了關渡平原的稻田,近幾年陽明山、天母也漸漸重現零星農田、菜園,王宣智認為,點綴在城市間的農田,正是讓孩子們貼近歷史及家鄉最好的教學場域。除此之外,吃好米、認識米,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傳承米食文化,王宣智說,「好好吃飯」就是了解故鄉最好的方法。



 



 



Chill 大使推薦─走入台北田野間



 



 





若想更親近台北的田野與稻米文化,Chill 大使王宣智建議從稻田巡遊開始,在微風捎來的陣陣稻香中,感受稻作的數大即美;之後再到竹子湖汲取蓬萊米原種田的歷史,對台北的米有更全面的認識及體驗。(莊智淵攝)


 



 



# 騎自行車賞稻田



地點:基隆河濱自行車道



 



關渡平原保留台北珍貴的田園景觀,並串聯起淡水河口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王宣智建議,在6、7 月挑個風光明媚的日子,從關渡宮出發,沿著河濱自行車道前進,途經下八仙與中八仙聚落,放眼望去即是一大片稻田,遠方則是七星山與大屯山系,遼闊的視野讓人心曠神怡。



 





與其他位於台北的河堤景致不同,無盡的田園綠意是關渡平原自行車道的最大特色。(莊智淵攝)


 



 



# 捷運周邊的稻浪巡禮



地點:中央北路二段 257 巷



 



媲美花東的稻浪風景,就藏身在捷運淡水信義線忠義站的後方。沿著鄉間小路直行,隨風搖曳的稻梗和豐富的生態,讓此處宛如台北的都市之肺。



 



每年春天是插秧季,稻田為此地帶來豐富的生態,黃頭鷺、大冠鷲穿梭其間,秧苗間還可見青蛙、昆蟲與毛蟹等生物,水田映照遠山景色更是浪漫;春末夏初可看見成片綠油油的稻田,宛如台北版的伯朗大道;入夏後稻穗逐漸飽滿低頭,直到7 月轉為一片金黃,收割時節,收割機來回穿梭,空氣中淨是青草香。



 



而關渡平原綿延數百頃、一望無際的遼闊感,更廣受攝影愛好者喜愛。王宣智說,此處的日落最美,在夏季前來,能捕捉到金色稻田襯著觀音山日落的美景,冬季時,稻田轉為種植綠肥,大波斯菊、大百日草、向日葵讓關渡平原形成一片花海,拿起相機隨手一拍,都是一幅浪漫的風景。



 



 



# 翻閱台灣米歷史



地點: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故事館



 



若是想要進一步了解台北的米食文化歷程,王宣智也推薦位於陽明山的「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故事館」。1921 年,時任台北州農務主任的平澤龜一郎發現竹子湖氣候適合種稻,且封閉地形能阻絕與外來稻米混種的可能性,於是建議以竹子湖作為新米種的育種田,並進一步於1928 年成立「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事務所」及倉庫,作為蓬萊米原種田耕作管理、穀種分發配送等用途。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蓬萊米與竹子湖的歷史價值,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2014 年於當初事務所的原址籌設「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故事館」,館內分別介紹竹子湖的前世今生,與蓬萊米原種田稻作史,讓旅客來到此地觀光之餘,也能了解與稻米有關的往事。



 



【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故事館】



 



時間:09:00-16:30(每月最後一個週一、除夕休館)



電話:02-2862-5545



地點:北投區竹子湖路 15-2 號



 





每到 7 月,關渡平原稻作結穗呈現一片金黃,台北市產業發展局與北投區農會便會舉辦活動讓民眾參與收割。(台北市產業發展局提供) 


 



跟隨Chill 大使王宣智的腳步,結束稻田巡遊並認識米的故事後,不妨前往復育成功的水梯田,看看台北另一種稻田風光,並藉由不同形式的米食,領略不同面貌的稻米文化。



 



 



# 復育水梯田地景



地點:士林區平菁街 109 號旁



 



早年在士林山區落腳的居民為了改善生活,於是在山窪開圳引水,沿著原本地勢種植水稻,形成特殊的農業文化地景。但隨著社會變遷,水梯田一度消失在荒煙蔓草中,近幾年台北市工務局大地工程處輔導在地居民在平菁街 109 號旁,發起水梯田復育計畫,逐漸找回往昔山坡與農村的風情。



 



「鵝尾山水田」是台北市目前唯一一處水梯田,今年5 月在七星農田水利會與財團法人維謙基金會協助下,種植黃、白、綠、深紫與淺紫等5 種顏色的彩色水稻,打造美麗如畫的稻田藝術地景,待7 月水稻結穗低垂,逐級而降的金黃稻浪又是另一番風貌。復育的水梯田地景不只是民眾休憩的去處,更重要的是傳達對環境生態的關懷,並重現台北農業文化。



 





平等里重現水梯田地景,讓民眾在都市也能體驗鄉村風情。(台北市工務局大地工程處提供)




 



# 來大稻埕吃米食



地點:稻舍



 



以米食餐點轉化重現家族碾米事業,「稻舍」希望延續推廣台灣好米的理念,選用台農71 號益全香米,將整袋尚未脫殼的稻穀,用碾米機現碾現煮,確保每一碗端上桌的米飯,不但新鮮且保有胚芽營養,入口還能聞到陣陣芋香。不妨點一碗豬油拌飯,米香與油蔥的香氣,糅雜成一股濃濃的懷舊感,帶領我們重溫往昔米業興盛的舊埕時光。



 



【稻舍】



 



時間:12:00-15:00、17:30-21:00



電話:02-2550-6607



地點:大同區迪化街一段 329 號



 





白飯搭配豬油或是其他懷舊風味的配菜,更能傳遞米食香純的風味。(稻舍提供)


 



 



地點:合興壹玖肆柒



 



走在大稻埕,不能錯過的是走過 70 年的傳統中式糕餅鋪「合興壹玖肆柒」。垂著紅色短簾的門面簡約中帶點古風,裡頭販售傳統兼具創新的糕點。其中熱賣 70 年的經典商品是手敲鬆糕,從最初的選米、洗米、磨米到拌粉,全都一手包辦,每日現敲的新鮮口感,讓大家都能品嘗富有歷史感的米食小點。



 



【合興壹玖肆柒】



 



時間:11:00-19:00



電話:02-2557-8060



地點:大同區迪化街一段223 號



 





傳承 70 年的經典手敲鬆糕,口感滑順不黏膩,咀嚼後散發淡雅米香。(合興壹玖肆柒提供)


 



王宣智



 



中興大學歷史系畢業,曾從事各種行業,直到身為稻農的岳父有意退休,妻子不忍農田荒廢,夫妻倆決定承接祖業,先後創立「八仙六代園」農場與自家品牌「投投是稻」,強調友善耕作與永續環境,並於 2018 年獲選為台北市標竿青農。



 



 



*全文授權自《台北畫刊》,原標題:城市青農──王宣智 「為台北留下最後一片稻田」



 



 



 



看更多《生活圈》文章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