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捷運豆知識!高捷少女還有員工編號、消失的O3車站在那裡?

Aska    2021年02月08日 21:00:00

高捷少女共有9人



 



從第一位高捷少女「小穹」於 2014 年誕生以來,至 2020 年已經有 9 個成員,擔任站務員、維修工程師、司機員、客服員等各種職務,每個人都擁有正式的員工編號,擬人化的角色設定,讓每位少女的個性迴異,各自擁有支持的粉絲,其中不乏來自海外的動漫迷,也大幅擴展捷運的族群,並發展出多款高捷少女的周邊商品。



 





(創意市集出版社提供)


 



 



消失的O3車站



 



高雄捷運每座車站除了都有中、英文站名,並以路線顏色的英文首字,加上車站數字,為車站編號,對於外籍旅客來說是一項很貼心的設計,車站由南而北、從西向東,數字逐漸遞增,然而仔細觀察捷運路網,橘線在 O1、O2 後就直接跳 O4,O3 竟然就憑空消失了,是許多乘客深感疑惑的事。



 



高雄捷運各車站的編碼,其實早在 1980 年代路網規劃階段就已經決定,當初確實有規劃 O3 車站,站址就位在高雄市歷史博物館,也就是舊高雄市政府的前方,附近還有首創全國之先的高雄地下街,集合購物、娛樂及美食等超過 300 個店鋪與攤位,曾是高雄市最熱鬧的商場。



 



不過 1989 年底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高雄地下街付之一炬,後來高雄市政府行政大樓也遷移到四維路現址,在預估運量不足且與前後兩站距離太近的情況下,設站已不具效益,因此取消規劃,也讓 O3 車站如同燒毀的地下街,永遠深埋地底,成為高雄捷運路網上永遠消失的一站。



 



 



只有一座疊式車站



 



高雄捷運 38 座車站中,幾乎都是「島式」(月台在中間),或「側式」(軌道在中間、月台在兩側)車站,唯獨橘線的「大東站」不一樣,這是因於鳳山舊市區的路幅狹窄,車站腹地不足,於是東西向兩條軌道來到這裡,只好採上下不同層的重疊設計,形成全系統唯一的「疊式」車站。



 





O13大東站是唯一疊式車站(創意市集出版社提供)


 



從這一站出來逛完大東文化中心、龍山寺等景點,返回車站後,搭車前請記得要看一下指標,才不會搭錯方向了。



 



 



同站進出不會扣錢



 



這是美麗島站限定的措施。一般搭乘高雄捷運只要刷卡進站,即便立刻出站還是會被扣最低車資,只有在「美麗島站」同站進出不會扣錢,但限時 15 分鐘以內。



 



美麗島站其實是由 O5 及 R10 兩座車站組成,規模龐大,11 個出入口更是全台捷運之最,內部動線也複雜的宛若迷宮,加上橘線 O5 站為側式月台,一旦選錯邊(進錯閘門),想前往對側月台,必須借道位於地下 3 樓的紅線月台才能抵達,一趟下來至少要花費 3~5 分鐘,為了方便旅客,因此提供這項人性化的機制。



 



 



付費方式最多元



 



舉凡單程票、信用卡(感應式信用卡)、具NFC功能的行動裝置(如手機、智慧手錶)、LINE Pay一卡通乘車碼,或是台灣四大電子票證(一卡通、悠遊卡、icash、Happycash),都能用來搭乘高雄捷運,種類之豐富,放眼全台灣、甚至全世界均屬少見。



 



 



*本文摘自《高雄捷運小旅行:在地人才知道的深度漫遊!沿線迷人風景、巷弄老店、藝術文創、人氣美食,最有意思的散步地圖全提案!創意市集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Aska



 



台南人,在高雄生活逾20年。喜歡恰克與飛鳥,於是給自己取了Aska的暱稱。只看日劇、愛逛書店與閱讀,尤其是推理小說及歷史人文,大學時代曾參加古蹟導覽員培訓,對台灣的發展歷史深感興趣,是朋友眼中的老派文青。







偏好鐵道旅遊的形式,已走訪多數的日本都道府,日常生活也總是用台鐵、捷運代步,以途中下車之旅方式認識各地的風土人文。近年致力推動台日間的鐵道互惠合作,期望將台灣的特色與魅力介紹給更多日本人。作品散見於各報章雜誌。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