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茲(Mordecai Kurz)
●史丹佛大學經濟學名譽教授
科技競爭不同於一般的競爭。標準的競爭始於競爭性產業的異常獲利,例如,需求突然增加,導致產品價格高於邊際成本。這種「壟斷利潤」吸引了新進者,他們只需僱用工人、挹注資金和購買生產原料就能參與競爭。新企業增加的供應以較低的售價來吸引需求,迫使其他公司別無選擇,只能跟進降價。但由於降價幅度較小,所有企業都持續賺取壟斷利潤。只要價格高於邊際成本,這個過程就會無限循環;當價格下降到邊際成本時,壟斷利潤就消失了。在這個過程結束時,所有企業都可能生存,但將無法獲得壟斷利潤。
相較之下,技術競爭則始於擁有先進技術的公司。為了競爭,其他公司或個人必須尋找新技術來提供類似的產品。除了確保生產所需的投資,競爭對手還必須創造比現有技術更好的技術。
這項額外障礙可能會產生以下兩種後果。首先,可能只會有一個贏家。成功的技術可提供消費者最喜歡或最便宜的產品。
其次,特定技術可望被證明其優越性。一種可能是最佳品質,但成本很高,而另一種產品的品質可能較差,但成本也較低。
因此,雖然自由進入保證了標準產品競爭最終將導致壟斷利潤為零,但技術競爭卻並非如此。此外,技術競爭還有另外兩項特點。第一個是現有企業可以部署一套反應策略。在一般的競爭中,現有企業無法利用既存壟斷者可採用的前述防禦策略,如產品更新、技術收購等。
其次,技術競爭取決於所競爭的技術。到目前為止,我們一直討論的都是技術典範內的競爭,而創新可以改進現有技術。只有當人類知識本身發生變化時,新的技術典範才會出現。這種轉變很少見,通常一個世紀僅一次。經濟學家將此類技術稱為通用技術,例如蒸汽機、電力和網路。每一個都產生了跨越所有經濟部門的創新應用。
擁有鞏固壟斷地位的成功創新者,有機會保留部分利潤作為商業武器。何以新進創新者必須與這些現有企業進行一場漫長而昂貴的技術戰爭?新進創新者可能取得暫時的優勢,但這場戰鬥是漫長的,而先進企業可以利用多種策略來提高地位。許多擁有成功創新項目的挑戰者,透過出售可以變的更好,而現有壟斷者為保住江山,阻止新競爭者進入市場,常會提高出價。
年輕的公司同意被收購,因為它們已經損失太多。在市場力量不斷增強的環境下,小型獨立企業不斷地掙扎求生,在與強大先進企業的經濟戰爭中失敗的風險太大。多數新公司都是由年輕的創新者領導,他們冒著一夜致富卻失去一切的風險,或選擇在未來變得更富有。除了這些考量外,讓我補充20世紀經濟學家貝恩(Joe S. Bain)的結論:經驗證據表明,在企業賺取壟斷利潤的市場中,由於現有壟斷者有能力阻止新進者,所以不會新面孔。
簡單來說,有廣泛的證據顯示,除了新典範出現時爆發技術競爭之外,對現有壟斷者的直接技術挑戰是極為罕見的,創新者之間的合作已成為常態,已經有許多例子可以解釋這種趨勢。
1892年美國奇異公司成立時,它取得了電燈泡和發電的專利。1886至87年,特斯拉獲得了交流電馬達的專利,並將其賣給西屋公司。這導致了奇異和西屋之間的「電流戰爭」,最後交流電獲勝。奇異掌握著舊技術,而西屋擁有獲勝的技術。但西屋並沒有摧毀奇異,兩家公司反而達成專利共享協議,共同壟斷了半個世紀的市場,並按約定的比例分享獲利。
矽谷的新創企業也有類似行為,他們的目標並不是取代Google或微軟等公司。事實上,任何新創公司都從一個計劃開始,先證明其想法的可行性,再被領先公司收購。這種趨勢反映在美國活躍企業數量銳減。Compustat資料庫中,擁有公開交易股票的美國非金融公司數量在1980年為3914家,1998年為7429家,這是IT革命的展現。但到2016年,這個數字已下降至4621。消失的2808家公司中,大部分不是因為倒債,而是被收購,同期的許多私人公司也被收購。這一波收購潮反映了技術市場力量擴大的更深層趨勢。
第三個例子發生在製藥業,大部分研究都是由小公司完成的。大專案可能由小公司和大公司合資發起,不然就是由小公司發起、小公司在研究達到成熟階段後被收購。
第四個例子就是OpenAI,原本是一家開發ChatGPT的小公司。 作為軟體開發商,它是微軟等公司的潛在競爭對手。但微軟透過與該公司成立價值130億美元的合資企業,消除了這項威脅。
1901至1933年與1953年至1981年,由於公共政策的深刻影響,分別是進步改革運動以及羅斯福新政,導致市場力量下降。市場支配力下降時期的特徵是企業和個人所得稅稅率較高,企業壟斷利潤的部分被榨取;支持勞工的立法和機構強化了工會權力與集體談判;積極的監管機構限制企業利用市場失靈建立市場勢力的能力;以及限制企業使用上述策略的強力反壟斷政策。
受到1980年代以來自由市場政策的影響,現今的市場力量非常大。如果我們想再次控制科技市場力量,重新考慮當前的政策制度將是一個明智的起點。拜登政府的產業政策顯示已經擘畫了新的方向。(系列二之二)
(翻譯:於慶中,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Market Power Is Permanent, and Technological Competition Does Not Remove It》,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永慶房屋示警:房市交易平均每4件就有1件短期交易 買賣屋「貨比三家」有保障
房仲服務首重誠實與安心!永慶房屋真房價保證與三不政策 提供最完整保障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