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斯頓 (James Livingston)
●羅格斯大學歷史學教授
古早時候,早在文字書寫出現之前,知識的儲存和世代相傳是透過聲音,也就是方便記憶且有需要時可在集體指示下背誦出來、有節奏的口說形式。所有的知識都是採用這套公式,並且強制重複,因為創新(原創性,亦即有創意地背離既定傳統)意味著抹去以前的真理。嶄新的事實代表著不受歡迎的危險或偏差,而非令人興奮的新可能性。
當我們閱讀當代關於男性困境、男性特質、男子氣概和陽剛特質的大量書籍和文章,或(如同先祖仰賴聲音地)收聽關於男性陷入困境的播客時,就是重溫古老的文盲經歷。當代討論男性特質狀態的作家,無論是書籍、文本或評論,似乎都決心不厭其煩地老調重彈,彷彿單是不斷重複就是一個足以令人信服的修辭策略,也彷彿男女之間更加平等的這項新事實意味著偏離正軌、退步和沒落。
舉例來說,密蘇里州參議員霍利(Josh Hawley)的新書《男性特質:美國所需的陽剛美德》(Manhood: The Masculine Virtues America Needs,暫譯)讀起來就像一篇非常長、非常無聊,專門為拖延美國參議院表決醫療補助擴大案而寫的冗長演說。
許多評論家指出,稱男性特質即將消亡的抱怨史至少長達百年,可以追溯1910年年,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戰爭的道德等價物》(The Moral Equivalent of War,暫譯)書中提出的顧慮,甚至可能更早。這暗示男性特質的消亡,與真正女性特質理論和實踐的改變是同步進行,彷彿性別這個理由(無論據信起源為何)就足以決定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共生關係差異。
在西方工業革命前的家庭,婦女和孩子在家中或周邊工作,無論家業是熟練的「技師」、鞋匠、皮匠或裁縫商,或是小農場。女性主義歷史學家認為,女性因為其勞動力而與一家之主的男性(族長)平起平坐,這意味著當工業產品的生產轉移到家庭之外,並在工廠常規生產時,婦女的社會地位一落千丈。但是,根據普通法中的女性覆蓋學說(直到19世紀中葉,這是婚姻相關法律決定的規範),實際上,婦女在婚後就成了丈夫的財產。
事實上,只有當工業產品的生產移出家庭時,婦女才可以開始以抽象的個體身分進入公民社會,也就是不僅僅承擔妻子、母親、姐妹或女兒等家庭角色。直到1840年代和1850年代,成年人才開始想像脫離家庭私領域的完全公民身份,同理,家庭也開始被當成是在市場不道德黑鞭宰制、無情世界下的情感避風港。「真正女性特質」此後再也不一樣。
在美國進入20世紀後,「婦女問題」變得跟「勞工問題」一樣緊迫,在大多數人屬於無產勞工階級的社會中,可以適應生存下來的是哪種共和國?因為女性在新興企業經濟和進步時代(Progressive Era)政治中扮演著新要角。「改革」成為非政府組織的議題,直到1970年代,女性的勞動參與以最高速度成長,女性主義終於可以挑戰女人/女性和妻子/母親身份的隱含等式。
雖然女性特質在過去兩個世紀裡發生巨變,然而男性特質卻一成不變。無論對於男性特質的看法如何,大多數權威人士(大多是自詡權威)在這個問題上都同意,男性特質向來需要及/或牽涉到力量、主動、自信(或好鬥)、負責、堅韌,以及最重要的是個人主義或獨立性,因為倘若缺乏不受外部約束的自由,其他屬性都只是做做樣子。
這種長期持續性或許不令人意外。正如格里姆凱(Sarah Grimké)和米爾(John Stuart Mill)在19世紀中葉的觀察,人為制定的法律總是讓女性依附在男性之下,而母親身分更延長並加深她們對男性保護的暫時性依賴。
因此,自由本身長期以來一直內含強烈的陽剛性質,反之亦然:男性特質和依賴性兩者水火不容。所有人都同意這一點,從海西奧德(Hesiod)到亞伯拉罕(Abraham)、洛克(John Locke)、休謨(David Hume)和康德(Immanuel Kant),承續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和馬基維利(Machiavelli)思維的美國開國元勳,再到霍利、彼德森( Jordan Peterson)、曼斯菲爾德( Harvey Mansfield)和阿拉馬留(Costin Alamariu)。他們所有人,包括康德在內,都將家庭視為個人展現男性特質所需的獨立堡壘。真正的男子漢需要成為丈夫、父親,並且是對妻子和孩子負責的養家者。
霍利從《舊約》和亞伯拉罕身上尋找我們所需要的陽剛美德,主要是身居領袖地位者的相關特質,而該領袖首先是丈夫和父親。曼斯菲爾德也同樣追古溯今以尋找真正的男子氣概(儘管他最喜歡的典範之一是柴契爾夫人,她在長期擔任首相期間經常被稱為「英國最好的(男)人」),而阿拉馬留則蒐尋得更遠。大多數其他人直接進入18世紀,從資產階級革命和開國元勳的時代著手。
從這個意義上說,作為一個男人,表現出男性特質或陽剛特質,就意味著成為族長、一家之主。(系列二之一)
(翻譯:吳巧曦,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Men Overboard》,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