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柏特(Avram Alpert)
●德國漢堡實驗性社會研究機構The New Institute研究員
在最近一場由德國及美國文科學者出席的會議中,我表示唯有我們能幫助學生改變人生時,這些學術討論才有意義。單單只教學生如何將文學課所學應用到生活並不夠,還必須告訴他們如何理解其他人,以成為更好的朋友、家人以及公民。
雖然我早已料到這番論述會遭到質疑,或者引出「研讀偉大文學作品本身就是一件重要的事」的論點,但出乎意料的是,反對聲浪遠超乎我預期,甚至有人指責我在縱容「獨裁」。有人說,要去教別人怎麼好好過生活的這種想法,錯誤地假設了兩件事:我們自己知道如何過得好,以及我們有權強加自己的想法給他人。
這樣的顧慮並非毫無道理,畢竟在世界各地,極右派的政治人物透過禁止人民接觸特定科目及書籍,將他們的價值觀強加於學生身上。但我並不是在鼓吹大學教師指導大家如何生活,而僅僅是老師應該幫助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反思,將課堂與日常生活進行連結。前述的激烈回應清楚證明,有些人文學家已經放棄了他們角色的歷史定位:協助人們尋找人生意義。
現在有太多老師不願去碰觸有關如何好好生活的嚴肅對話,使人文學科的未來發展存疑,這實在是一大錯誤。人文學科,與人類自古以來對於有意義生活的渴求之間,亟待重新連結,特別是大眾對於此類教育有深切的渴望。2013至2019年間,「自助」類書籍的銷售量每年增加11%,在疫情期間甚至更加熱門;對於治療壓力及焦慮的需求持續攀升,想預約心理諮商的人也越來越多,許多國家的心理衛生資源遠遠供不應求。
此外,隨著許多大學不再注重關於生命的深度對話,許多人開始自己創建人文論壇,許多像「凱瑟琳計畫」(Catherine Project)、「深夜校園酒吧」(Night School Bar)及「大前提」(Premise)等組織在校園之外,針對生命及藝術進行廣泛的討論。也難怪學校一開設這類課程,隨即在學生之中獲得熱烈迴響。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的前三大熱門課程主題,就分別是幸福、死亡以及如何過有意義的生活。但不幸的是,這些課程的存在卻是一種反指標。
在缺乏適當指引之下,人們越容易傾向往別處尋求人生意義,方法卻不一定健康,也未必有成效。社會科學的研究指出,人們感到漂泊不定或生活意義被剝奪時,就越容易受到獨裁領導者的影響。對於開明的人文學家而言,與其擔心幫助人們找尋意義是種「獨裁」,不如關心失去人生目標如何導致真正的獨裁。
如果說大家都想學人文相關的知識,那為什麼相關的課程在大學裡一直被邊緣化呢?其中一個原因來自於啟蒙運動對客觀知識的追求。現代的科學研究理當與利益脫鉤,不去嘗試服從宗教教條、否定科學。但隨著科學逃離了神學的壓迫,對於生命意義也不再追求。科學家想解釋那些能用實驗證實的現象固然沒有錯,但從來就沒有公式能告訴我們如何過好人生。
人文研究也步上了科學的後塵。舉例而言,近期許多研究的重點不再是詩歌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而是從詩歌的形式、或是從社會學或歷史的角度,分析其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這些研究當然有其意義,但漸漸變得太主流,不知不覺間使學術界變得單調,排擠了那些對於人生更重要的問題。
好消息是,我們不需要重蹈覆轍,就能重新開始討論這些問題。在課堂上討論關於深奧的人文問題對於老師和學生都有幫助,了解何謂美好人生,現代學者所關心的生態、身分認同、敘事手法及文學詮釋則能使討論的層次更加深入且廣泛。
接下來幾年對於人文學家而言是嶄新的契機,使他們能重新定義自我,成為幫助學生探索人類存在奧妙與挑戰的最佳角色。疫情爆發以來,隨著許多人開始對大學日漸職業導向的趨勢提出質疑,全球許多大學都發現學生對人文學科重燃興趣。在目前的學年中,加州柏克萊大學主修人文學科的學生人數較去年成長了121%。
當然,這只是起點,人文學科是否真的復興還得看這股趨勢是否能延續。但即使是微小的人數成長都是轉機。就算我們不「獨裁」地強加自己的觀念給學生,也要避免忘記幫助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好好生活。
人文學科當然能做到這點,老師的職責就在於教導學生如何做到。課堂可以用來思考、辯論及重新想像棘手的人生難題、也能點燃及延續人生的意義及目標,更可以讓所有人攜手合作,了解並欣賞人生的豐富性。如今帶領新啟蒙運動的火把已然落在我們手中,結合最先進的科學知識與智慧,創造出具有意義的世界。
(翻譯:陳柏文,責任編輯:王能斌)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Reviving Hope for the Humanities》,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