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根(Nicholas Reed Langen)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公共政策評論》期刊編輯
●《The Justice Gap》雜誌英國憲政題材撰稿人
反對以色列政府司法改革的民眾示威活動,最近出現一個重要發展:抗議者都聚集到特拉維夫市內一條小街上,以色列最高法院前院長巴拉克(Aharon Barak)的家就在這裡,而他當前既可能是受讚揚的人物,也可能是被詆毀的目標——這取決於評價者的政治立場。
法官不應該是政治爭議的直接來源,不論他們的判決是在昨天宣布的,還是像巴拉克那樣在20年前發布的,他們應該是冷靜和獨立的。但21世紀的民主國家正拋棄此一理想,這並非來自法官的所作所為,而是源於不斷崛起的獨裁民粹主義,政府猛烈抨擊任何試圖向其究責的機構。
在以色列和其他民主國家,司法一直是防止政府濫權的主要制衡力量之一。而這就是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在2022年底重新掌權時,將政府的注意力聚焦在法院的原因。在後來被擱置的立法草案中,他的新政府——由其所屬的聯合黨與法西斯主義猶太力量黨組建的聯盟——試圖限制最高法院的司法審查權,並對司法任命實施更大的政治控制。
巴拉克發現自己陷入這場政治衝突的核心,因為他是將最高法院轉變成正義和法治堡壘的大法官。1975年以來,他一直擔任以色列總檢察長,並在大衛營協議擔任政府法律顧問,1978年獲任命為最高法院法官,隨後著手重新界定最高法院的角色並構建以色列的法律體系。
從司法生涯之初,巴拉克就是就積極的行動派,他協助擴大了最高法院的管轄權,廣泛界定了可訴性(法院據此決定有權裁定哪些事項)和起訴權(誰有資格提起訴訟),從而授權法官去審理來自更廣泛群體和事務的案件。
1990年代初期,以色列議會頒佈多部《基本法》之後,巴拉克的司法理念才真正成型。1995年8月他成為最高法院院長,同年11月他做出了影響最深遠的決定,將其信念「讓世界充滿法律」變成司法現實。在聯合東方猶太人銀行控告Migdal集體村一案中,法院表示它有權宣布與各部《基本法》抵觸的法律法規無效。
這堪稱是確立以色列法院無上地位的時刻,法官的多數意見賦予最高法院審查以色列各方面公共生活的權力,從而徹底改變最高法院在以色列民主體制中的角色。最高法院的職權,不再局限於裁定政府行動是否合理,還可以像在美國那樣推翻立法。
在此之前,以色列議會的決策一直被視為不可推翻的,反映出以國擁抱英國式絕對議會主權,但正如英國在脫歐公投後所發現的,自己的主權理念有時也會讓基本權利和民主規範,任由那些不懷好意的內閣部長擺佈。
前首相強森(Boris Johnson)和現任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僅僅因為在國會獲得足夠的支持,就能夠通過立法限制抗議的權利,剝奪一些選民的選舉權,並迫害尋求政治庇護者。對此,英國各法院實踐憲法責任的方式,就是在大多數情況下袖手旁觀。
在巴拉克開創的法律體系下,以色列最高法院更不願意容忍這種可能與憲法抵觸的政策。它以一種真正自由民主的方式,確認民選部門執行人民授予的特權,必須與司法機構維護法律及其憲法基礎的責任相制衡。正如巴拉克在聯合東方猶太人銀行控告Migdal集體村的判詞中所寫的那樣:「對法律合憲性的司法審查是憲法本身的靈魂,剝奪了基於憲法的司法審查就等於剝奪了它的生命。」
巴拉克並未接受所謂民主是多數人統治的膚淺概念,而是提出建立一個「特別關注捍衛各項人權的實質性民主」的願景。基於這一理念,最高法院推翻了允許以色列內政部長未經審判拘留尋求庇護者的法規;裁定允許政府沒收巴勒斯坦私有土地的「屯墾區合法化」法律違憲;並認定私人監獄侵犯囚犯的尊嚴。
雖然巴拉克的批評者聲稱,最高法院是「坐在法官席上立法」,但最高法院捍衛人類尊嚴的立場,構建於一個堅實且不含任何黨派傾向的哲學理念之上,亦即社會上每個人在法律之下都是自由和平等的。巴拉克認為透過在「群體的社會生活」和「人權、平等與正義」之間達成「適當的平衡」,司法機構可避免被捲入錯綜複雜的政治中。
這種敏感性與美國最高法院那些更具黨派色彩的做法形成對比,在後者,法官宣稱的司法哲學只是實現自身政治議程的遮羞布,法官沒有把判決建構在尊嚴等連貫的原則上,而是依靠原典主義和文本主義等框架,強加上個人和宗教的觀點。
這種做法通常可以讓法官避免「激進主義」的指控。當納坦雅胡的前司法部長沙克德(Ayelet Shaked)任命六名新法官進入最高法院時,她宣布司法系統將回歸到本應中立的文本主義,但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哈雷爾(Alon Harel)指出,沙克德並未意識到「她推動保守事業的熱情,扭曲了辨別右翼激進主義的能力。」
如果納坦雅胡的司法改革能獲得通過,以色列法院就會變得越來越具有黨派色彩。最高法院已經從巴拉克時代的法理高點退卻,例如通過減少對巴人權利的支持,法官將成為公然的政治參與者,而最高法院會和其美國同行一樣失去信任和信譽。在缺乏司法審查的情況下,以色列人很可能迎來一波辱沒其尊嚴的立法浪潮。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Law's Struggle for Dignity 》,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