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西琳(Lucrezia Reichlin)
● 倫敦大學商學院教授
● 歐洲央行研究部前主任
在美國聯準會(Fed)和歐洲央行(ECB)一連串大幅提高利率之後,美國與歐元區的標題通膨率正快速降下來,但大西洋兩岸的貨幣決策當局已表明,升息未竟其功。他們會不會緊縮過了頭?
核心通膨率仍是令人憂慮的一大原因,在歐、美兩地都還高達5%左右。央行官員擔心,基於勞動市場依然強韌,核心通膨(剔除糧食與能源價格)居高不下,仍有助長一波工資─物價螺旋上升的風險,通膨預期也有脫錨之虞。我們從1970年代的教訓得知,這可能導致馴服通膨的任務十分艱鉅,而且代價高昂,連帶使央行面臨重新挽回公信力的挑戰。
因此之故,決策官員似乎已斷定,緊縮貨幣條件若做得太少,風險實在太高;寧可錯在緊縮過度。ECB尤其把這種觀點說得很明白。但ECB切莫低估了萬一出差錯,可能給歐元區經濟及ECB信譽帶來的風險。何況,出差錯的可能性不小。
在歐元區,2022年初通膨竄升主要是受供應震撼所驅動,觸動了相關物價大漲:能源震撼帶給歐洲的衝擊比美國大,而歐洲則以規模較小的財政政策因應。再者,歐盟身為能源淨進口地區,遭遇一波負面的貿易條件衝擊,實質可支配所得因此而降低。
但現在觸動物價上漲的供應亂象已告紓解,貨幣緊縮效應也逐漸浮現。核心通膨確實還盤旋在高檔,但誠如與我共同執筆的蓋芮耶里(Veronica Guerrieri)、馬庫森(Michala Marcussen)和滕雷羅(Silvana Tenreyro)在我們新的研究報告中所述,這是預料中的事,是因為橫跨各產業的價格機制調整所造成的。
能源震撼和供應鏈干擾對不同產業造成強弱不一的衝擊,因而導致資源重新分配,透過相對價格的調整重分配到各個產業。但貨物與服務的價格有黏著性,而且不同的經濟活動是靠複雜的輸入與輸出鏈結彼此連結。因此,通膨減緩(disinflation)不會立刻在所有的產業扎根。尤其服務業,因為只受能源價格間接影響,價格通常會延遲一段時間才上漲,通膨下降也來得遲緩。
基於此理,可預料核心通膨仍會盤踞高檔一段時日,然後才會逐漸減弱。但沒道理試圖使那個時程加速。相反地,猛烈壓低平均通膨率的措施,反倒會窒礙調整過程並且造成效率不彰。我們明白,過度的貨幣緊縮將削弱需求;但若擾亂資源的重分配,也會經由對效率的破壞而削弱消費。
這是歐洲此刻最不需要的。今年第2季,工業生產迅速惡化,顯示信用情況的指標一直非常疲弱。有別於美國的情況,歐盟境內的消費與投資,至今仍低於2019年估計的趨勢水準。許多人士,包括央行官員在內,都對進一步緊縮可能造成的影響表示憂慮,對另一波衰退的憂慮就更別提了,特別是在義大利與葡萄牙。
與Fed肩負雙重法定職責不同,ECB只有一個主要目標:物價穩定。定義是通膨在「中期」(期限未界定)內持穩於2%。這或許可解釋,為什麼ECB評估風險平衡後,立場顯得傾向緊縮。然而,主要目標只有一個,不表示其他一切都不重要:ECB也負有一項條約義務,必須支持歐盟更廣泛的經濟方針。
因此,當ECB設計一套旨在達成物價穩定的政策時,也應該考量到次要成本──在消費、就業、金融穩定等領域 ──或許有損歐盟達成其他目標的能力。事實上,那些成本理應協助決定所謂的「中期」會變成多久。成本越高,獲致物價穩定所需的時間就越久。
但ECB對自己穩定物價職責的詮釋似乎更僵硬。非但不調整做法來支持其他目標,ECB反而呼籲從嚴把關財政政策以支持抗通膨之役。決策官員顯然未從2011年的事件學到任何教訓。那一年,油價驅動一波通膨和實體經濟情勢惡化,促使ECB提高利率兩次,並敦促各國緊縮財政。結果掀起一波衰退,加上主權債務以及銀行業危機,引起各地反歐盟情緒高漲。
美國的經濟似乎比歐洲更有韌性,可能一部分是因為疫情期間祭出巨大的財政支持。事實上,情勢越來越明朗化,美國看來將達成軟著陸,在引導通膨降回Fed目標的同時,也避免觸動一波衰退。除非ECB以更有耐心的做法來執行穩定物價職責,否則歐洲恐怕沒那麼幸運。
(翻譯:余雅薇,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Europe’s Monetary Over-Tightening Trap》,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永慶房屋示警:房市交易平均每4件就有1件短期交易 買賣屋「貨比三家」有保障
房仲服務首重誠實與安心!永慶房屋真房價保證與三不政策 提供最完整保障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