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提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國際企業稅收改革獨立委員會成員
令人擔憂的共和黨「紅色浪潮」未能席捲美國期中選舉,全世界鬆了一口氣。共和黨以些微優勢奪得眾議院,而民主黨保住參議院。共和黨表現不僅未如預期,以在野黨而言,這也是數十年來最糟的期中選舉表現。
今年選民似乎在排拒共和黨的極端主義和虛偽,不讓前總統川普支持的許多候選人獲得勝利。這些人為求川普支持,擁抱其2020年大選「被竊」謊言,並公開質疑基本民主原則,例如和平移交權力和無黨派選舉監察。他們大部分落敗,包括亞利桑那州、密西根州和賓州等關鍵戰場州。
但我們不應該過於樂觀。許多地方的勝負差距很小。許多極端份子獲得不少支持,部分候選人甚至勝選。這值得我們三思。
我們不能因為一些令人振奮的選舉結果,例如魯拉 (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 在巴西大選中擊敗有「熱帶川普」之稱的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等,就忽視威權主義抬頭的趨勢。從義大利、瑞典和匈牙利近期選舉,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連三任,我們沒有理由認為世界已經安全地實現民主。唯有民主政府展現他們將始終如一地為選民的利益服務,並處理21 世紀關鍵問題時,這才有可能發生。
拜登做了什麼……
考量到投票的決定因素之複雜,任何選舉結果無疑都會有誤讀的風險。2022年期中選舉尤其如此,許多強大勢力向各向拉扯。但在我看來,普通理性選民已認可民主黨過去兩年取得歷史性的成功。歸功於拜登總統的復甦法案(美國救援計劃),美國實現世界上所有已開發經濟體中最強勁的經濟復甦,在一年內將兒童貧困率減少近一半。
拜登還促成通過數十年來首個重大基礎設施法案;還有美國第一個氣候變遷方面主要立法,即《降低通膨法案》;以及重要產業政策法案,即《晶片與科學法案》。儘管國會歷來難以控制,但這些里程碑法案全都獲得通過。
假使國會更合作、真誠協商,拜登甚至可能還推動徵收暴利稅,將化石燃料行業的收入導向更好用途。但拜登做了他所能做的。他的成就不僅限於立法,還任命美國最高法院首位非裔女法官,發布行政命令減輕學貸債務、加強反壟斷執法,並針對氣候變遷時代變更金融法規。他讓美國重返巴黎氣候協定,並在恢復美國領導地位上取得顯著進展。歷史很可能會證明他對俄烏戰爭的處理很高明,儘管目前他很少因此獲得讚揚。
……和他所面對的
當今美國兩大不快樂主因都不能歸咎於拜登。COVID-19疫情陰霾持久不退,但不像川普,拜登至少竭盡全力遏制疫情。反疫苗者和拒絕採取基本的低成本預防措施(如戴口罩)者,才是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的主要障礙。
通貨膨脹也不能歸咎於拜登。雖然有些名嘴,甚至連同黨人士也斷言通膨是政府過度支出的結果,但證據表明並非如此。美國總需求基本上低於趨勢水平,美國通膨率與其他已開發經濟體差別不大。通膨原因很明顯:疫情和隨後俄烏戰爭造成一系列供應瓶頸和行業需求轉移。
同樣的,如果國會更願意配合,拜登可能可以做得更多。例如拜登的「育兒及學齡前教育計劃」可讓更多女性參與就業,緩解以勞動力短缺問題,卻在參議院遭否決。同樣的,雖然拜登政府持續努力解決市場力量遭濫用問題,但卻受到國會和法院阻撓。
在可再生能源上投資更多,將可減少美國受到全球能源中斷的影響。有些人稱可再生能源跟天氣一樣不可靠,但這是錯的,我們還需要考量到少數石油國家獨裁者,可能藉能源隨心所欲挾持世界其他地區的風險。同樣,在疫後復甦初期,半導體短缺成為通膨壓力的主因,但透過晶片法案,拜登啟動重大投資,以確保未來國內供應更為充足。
美國民眾的立場
美國選民似乎已拒絕共和黨的極端主義,有些人會說,拜登應該向右轉向以成為政治中間派,但這就錯誤解讀了2022 年期中結果,有如因噎廢食、削足適履。
比方說,考量支持婦女墮胎權和主張絕對禁止墮胎候選人之間的分歧,美國「中間派」並不會跳出來說,「將孕期4.5個月劃為分水嶺,亂倫除外,但其他任何性侵案都禁止墮胎」。不管對墮胎的看法為何,美國人的共識是決定權應該留給婦女,而不是政府。
就大多數其他重大問題而言,中間主義也不正確。就算不是左派極端主義者也能發現,美國經濟並未為大多數民眾服務。美國預期壽命已經明顯低於其他已開發經濟體,在疫情爆發之前就持續下降中。不平等持續加劇,社會流動性正在枯竭,這些問題因為欠缺教育長期投資而日益嚴峻。如今,美國年輕人的生活前景,比幾乎所有其他已開發經濟體的同儕,更依賴於父母的收入和教育。
這些問題並非無解,因此更為凸顯社會不公平。美國非常富裕,比許多提供公民更好生活條件(更長預期壽命、更易受教育、更大社會流動性等)的國家都來得富裕。美國的失敗是選擇造成的,或更精確地說,這是因為美國政治制度不反映大多數公民的利益,而只服務於特殊族群利益所造的結果。
因此,雖然絕大多數美國人認為聯邦最低薪資應該大幅提高至少1倍,但自2009年以來就沒有調整過;大多數美國人認為醫療保健是基本人權、認為想接受大學教育者應該不論父母收入且無須背負數萬美元債務也能受教、希望退休生活有保障,也希望擁有負擔得起的住宅。
要求以政策解決這些問題,或保護環境、強化經濟安全、加強競爭力,並確保政治上每個人的聲音都能被聽見,這不是左翼極端主義。雖然右翼試圖將這個進步議程描繪成激進的過度擴張,但大多數選民並不買單。進步議程早已變成中間派議程,只有極端主義保守派、盲目理論家和致力於維護特權的特殊利益集團才會反對。
事實上,大多數進步議程的目的,只是推進那些已獲全球認可的權利,例如1948年的《世界人權宣言》。這些目標並非不可實現的計畫,在許多其他地方早就被認為是常識。那些採用這些政策的國家,在生活和福祉水平上持續取得高分絕非偶然。
自由需要的
進步議程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大多數重大問題最好是透過集體解決,而非單獨解決。另一項原則是,成功的集體行動必須以民主和包容方式進行動員。
在過去,即使是孤立的農民也需要集體行動,以保護自己免受盜竊和暴力侵害,也需要政府監管來確保交易市場正常運作。今天,我們面臨天然災害、流行病和氣候變遷等威脅,更是遠超出個人和國界範圍。幸運的是,由於基礎研究促成科技進步,我們的生活水平已比過去高。而基礎研究是一項全球公共財,但若交由私營部門負責,供應將非常稀少。
今日的技術自由主義者忽略這一切。他們嘲笑多恩 (John Donne) 的名言「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因為他們看不到或拒絕接受一個人的自由,很可能是另一人的不自由。一個人不戴口罩或不接種疫苗的權利,會影響另一人免受傳染性病毒侵害的權利。一個人攜帶 AR-15的權利,常常會影響其他許多人生存的權利。當被要求進行權衡時,大多數通情達理的人都會做出明確的選擇。
創新、精心研擬的公共政策可以擴大每個人的行動範圍,從根本上擴大自由領域。稍帶諷刺的是,透過強迫納稅,反而讓人們可得的機會變多,每個人都可以受益。當然,每個人自然都希望其他人承擔稅收負擔 (經濟學家稱之為搭便車)。但即使在我們這個分歧的社會中,我認為人們普遍認同那些擁有得更多、更有能力繳稅的人,就應該承擔更大比例賦稅。
同樣,即使在我們分裂的社會中,也應該普遍認為壓制選民是道德上的錯誤。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2020年和2022年選舉中,許多政府官員 (包括共和黨人) 認識到政治不只是一場遊戲,也不只是交易。他們走上正軌,拒絕屈服於川普的破壞選舉進程和推翻選舉結果。
2022年選舉顯示,至少很大部分選民希望擺脫川普式政治。他們察覺到當前的挑戰,相信可以透過文明、言之有物的辯論來共同因應。美國人厭倦了辱罵和恐嚇策略。無論他們是否意識到,大多數人都支持進步的議程以及其所承諾的目標,也就是為所有人提供更好的生活。
(翻譯:吳巧曦,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America's Silent Progressive Majority》,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2)買賣屋最難防黑心仲介「低買高賣」兩面賺差價 這間企業持續示警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