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格夫(Kenneth Rogoff)
●國際貨幣基金前首席經濟學家
●哈佛大學經濟學和公共政策教授
天才少年班克曼-佛里特(Sam Bankman-Fried)價值320億美元的加密貨幣帝國FTX,如史詩般的崩潰可能成為為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金融災難之一而被載入史冊。而事件本身充斥著名人、政客、性和毒品,也讓電影和紀錄片製作人摩拳擦掌。但借用馬克吐溫的話說,關於加密貨幣本身死亡的傳言被過分誇大了。
當然,投資人對FTX等「交易所」(本質上是加密貨幣金融仲介)失去信心,肯定意味著相關資產價格會持續暴跌。事實上,大多數比特幣交易都是在交易所「鏈外」而非比特幣區塊鏈本身完成的,因為這些金融仲介機構方便得多,使用複雜程度低得多,也不會浪費那麼多能源。
交易所的出現是推動加密貨幣價格上揚的主因,如果監管機構進行嚴格的監管,相關代幣的價格會下跌,比特幣和乙太幣的價格也會跟著重挫。
但僅是價格調整還稱不上是世界末日,問題在於加密貨幣的說客們能否控制損害。目前為止他們的錢已經明確表態了。據報導,班克曼-佛里特花了4000萬美元來支持美國民主黨,而其FTX同事薩拉姆(Ryan Salame)則給了共和黨2300萬美元。這樣的大手筆肯定有助於說服世界各地監管機構對加密貨幣監管採取觀望態度,而不是橫加干預扼殺創新。結果監管機構也的確按兵不動,但隨著FTX崩潰,我們企盼它們看到了後果。
但它們會得出什麼結論呢?最可能的選擇是改善對集中式交易所的監管——這些公司幫助個人在「鏈外」儲存和交易加密貨幣。無論人們對加密貨幣的未來有何看法,一個百億美元級金融仲介機構不遵守正常的交易記錄規定,著實令人難以想像。
這些公司當然要承擔一些符合規定的成本,但有效的監管可以恢復投資人信心,讓大多數誠實經營的公司受益。對剩下的交易所更有信心甚至可能推高加密貨幣的價格,儘管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監管要求(特別是對個人身份的要求)最終會在何種程度上損害需求。畢竟目前使用加密貨幣進行的主要交易,可能是富國匯款給開發中經濟體和新興市場國家,以及後兩者資本外逃。在這兩種情況下,各方都重視匿名以避開外匯管制和稅收。
另一方面,乙太坊區塊鏈共同創辦人、加密貨幣行業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布特林(Vitalik Buterin)認為,FTX崩潰的真正教訓在於加密貨幣需要回歸去中心化的根源。FTX這類集中交易所使持有和交易加密貨幣更便捷,但代價是為管理腐敗打開了大門——正如在任何傳統金融產業一樣。去中心化或許意味著更容易受到攻擊,但到目前為止,包括比特幣和乙太幣等都證明有能力抵抗衝擊。
而僅有去中心化交易所的問題是其效率比不上Visa、萬事達卡或已開發經濟體的正常銀行交易。像FTX這樣的集中交易所,讓沒有相關技術能力的一般人也能投資和交易。最終當然有可能找到方法來複製集中交易所的速度和成本優勢,但在可預見的未來,這似乎不太可能,因此讓人很難理解那些既不是要逃漏稅、躲避監管(更不用說犯罪了)的人為何要使用加密貨幣,這也是我長期強調的一點。
也許監管機構應該通過要求交易所知道與其交易的所有人的身份——包括在區塊鏈上的身份——來推動去中心化的平衡。雖然這聽起來有點天真,卻會讓交易所代表其客戶在匿名區塊鏈上進行交易變得相當困難。
當然還有一些包含「鏈式分析」的替代方案,據此可以通過演算法檢視進出比特幣錢包(帳戶)的交易,在某些情況下允許揭示基本身份。但如果這種方法就夠了,且所有匿名表相都可以被抹去,那麼加密貨幣恐怕很難去跟效率更高的金融仲介選項競爭。
最後,相對於禁止加密貨幣的仲介機構,許多國家最終可能會設法封殺所有加密貨幣交易,就像中國和少數發展中經濟體採取的做法。將買賣比特幣、乙太幣和多數其他加密貨幣列為非法,雖擋不住所有人,但肯定會限制加密貨幣體系。僅僅因為中國是第一批這樣做的國家,並不意味著這個策略就是錯的,尤其是當外界懷疑其主要交易都與逃漏稅和犯罪有關之時,就如同面額高達100美元的現鈔一樣令人起疑。
其他許多國家最後可能會追隨中國的步伐。但最重要的參與者、監管鬆散的美國,卻不太可能很快採取大膽的策略。FTX可能是迄今為止加密貨幣領域最大的醜聞,但可悲的是它很可能不是最後一個。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Will Crypto Survive?》,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